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光明文化周末:律吕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光明文化周末:律吕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01 04: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千字说文之“律吕”】

  作者:刘青松(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现代汉语中,“声音”是个并列结构的双音词,但在上古汉语时期,“声”和“音”是有区别的:声是自然声响,音是人为的有节制的声响。传统所谓的“五声”——宫、商、角、徵、羽,就是现代音乐上的1、2、3、5、6,这几个音高,如果没规律地发出来,只是一系列杂乱的声响,也就是“声”;当这些声响按照一定的顺序发出,就成了“音”。这就是所谓的“声成文,谓之音”(《礼记·乐记》)。老子说:“大音希声。”真正高尚的音乐其旋律变化往往是最简单的。因此,古代汉语的“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声音”,“音”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音乐”。但不是所有的“音”都属于“乐”,“乐”的标准是和谐。“和谐”本字作“龢龤”,早期专指“乐”而言,《说文·龠部》云:“龢,调也。”“龤,乐龢也。”就是各种声达到一种平和、协调的境界,即雅正。“音”的范围比“乐”大,乐要做到“怨而不怒,哀而不伤”,而音则包括一些放纵的因素。即使在现代汉语中,有“噪声”“噪音”这样的词,但没有“噪乐”,因为“乐”不可能噪。因此,《礼记·乐记》说:“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这就是声、音、乐的层次。

光明文化周末:律吕

  “乐”属于高层庙堂文化,具有教化功能,古有《乐经》,属于“六经”之一。上述五声加上两个半音,变徵(4)、变羽(7),共七个音。这七音是一个八度的自然音阶,没有音高,也就是没有定调。那音乐上的声调是怎么定的呢?用律。音乐中把一个八度均分为十二部分,叫“十二律”,用来确定基准音高。“律”从“彳”,“聿”声,《说文·部》:“律,均布也。”取其平均之义。所以“律”引申有准则义,如法律、戒律、规律、律诗等。制律的方法如下:以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根长度不同的竹管,这十二根竹管上部齐平,下部依次变短,插入土中,以候地气之变。竹管中灌以苇膜烧成的灰,外面筑室密闭。冬至阳气生,最长的竹管中的灰先被地气吹出,发出一个声,即“黄钟”之声,这个时间是子时,节气是冬至。其余以此类推,根据时节不同,分别发出黄钟(阴历十一月)、大吕(十二月)、太簇(一月)、夹钟(二月)、姑洗(三月)、仲吕(四月)、蕤宾(五月)、林钟(六月)、夷则(七月)、南吕(八月)、无射(九月)、应钟(十月)十二律。十二律又分阴、阳:奇数六律为阳律,叫“律”;偶数六律为阴律,叫“吕”(大吕的简称。根据《说文》,“吕”的本义是脊骨,大吕的“吕”或是“拒”的假借),所以十二律又简称“律吕”。律吕与二十四节气关系密切,可调节阴阳,故称“律吕调阳”。后世将阳律第一律与阴律第一律放在一起,叫“黄钟大吕”,来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律吕与地气密切相关,地气和人事密切相关,如果人的行为改变了气候,十二律就会紊乱,律吕紊乱,乐自然就会不正,而这样的乐反过来又会影响人的行为。所以吴公子季札观周乐,就能看出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

  乐不是艺术,而是道德修养。它的作用不是释放自我,而是约束自我。《礼记·乐记》说,先王之制礼乐,不是为了口腹耳目之欲,而是为了让人“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庄子·秋水》载,孔子在匡,受到宋人围攻,“弦歌不辍”。孔子是在用音乐来调整自己的内心。以乐来约束自我是很严肃的事情,所以庄严的场合如祭祀、朝觐等,演奏的都是乐。这种约束感,即使一些君主也会感到不适。魏文侯对子夏说:“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礼记·乐记》)“古乐”就是先王留下的制度,是高雅的庙堂之乐。春秋时期,郑国、卫国两国的人不守礼法,男女自由恋爱,这两个地方的曲调被称为“郑卫之音”。魏文侯听先王之乐,生怕打瞌睡,但听郑卫之音时则不知疲倦,说明人心是倾向于放纵的。当然,放纵的音乐也不是不能听,前提是听者要有相当的德行来平衡它,也就是具有相当的自制力,以免沉溺其中,进而误国。殷商末期,师延为纣王作“靡靡之音”(“靡”的意思是分散),商朝灭亡后,师延投濮水而死。春秋时,卫灵公去晋国,宿于濮水,听到水中有音乐响起,就让乐师记录下来。到了晋国,为晋平公演奏此曲,还没等演奏完,晋国乐师师旷制止说,这种悲凉的曲调是清商之音,听此种音乐,国家会受到削弱。但晋平公沉迷其中,坚持要听完。一曲未终,风雨骤至,雷电击破房屋,震坏几案。此后,晋国大旱,赤地三年。(《韩非子·十过》)这些故事听起来有些玄虚,那是先秦诸子为了表达需要进行的夸饰,但它们传达的意思是,沉溺于放纵的东西,会让人意志消沉,从而忘记高尚的追求。

  “乐”是秩序的体现,与“礼”相应,因此“礼乐”合称。天子、诸侯、大夫、士,不同的等级各有各的礼乐。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不再遵守固有的礼乐制度。鲁国的权臣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经常僭越礼乐。他们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令乐工唱《雍》这篇诗,这本是天子祭宗庙后撤去祭品时所唱。因此,孔子才有“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的感慨。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1日 16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