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新闻随笔】
作者:赵家宁
前不久,视障博主、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生黄莺发布的一则分享,在社交平台上吸引了不少网友的关注。视频中,她以第一视角记录了自己尝试使用长沙公交导乘系统的经历。借助手机App里的语音导盲功能,她顺利独立乘坐146路公交车抵达目的地,流畅丝滑的体验,令她忍不住感叹“真的太方便了”。
一个健康人乘坐公交车或许再简单不过,但对于特殊的视障群体而言,却算得上是生活里的一项“挑战”。假如没有他人的引导帮助,像黄莺这样有严重视力障碍的人群通常很难快速判断公交线路和车门位置,有时赶上两三辆公交车同时进站,便有很大概率错过公交车或者坐错车。
如何让视障群体的出行更自主、更便捷?长沙公交配置的导乘系统,为破解视障群体的乘车痛点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在“湘行一卡通”App上,视障乘客可以利用读屏软件预约计划乘坐的具体车辆,成功后即可收听运行动态和到站提醒。为了便于乘客寻找,被预约车辆的外置喇叭会在进站时单独播放提示语音,不仅如此,摇一摇手中的手机,还能实现即时联动,让公交车多次重复播报。
细节的设计,折射出对视障乘客现实处境的深入体察,体现的是对特殊群体的真诚关怀。随着城市管理数字化水平的提高,实时公交已是许多城市公交服务的标配。在此基础上实现导盲功能,背后所需的技术也许并没有多么“炫酷”。然而做好这一点“加法”,就能实实在在改善视障群体的出行体验,为他们从容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增添一个有力支点。
让每一个人平等充分地享受社会生活,正是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当“说走就走”不再是奢望,追寻个人价值、拥抱广阔世界的信心和勇气也将逐渐累积。放眼各地,在出行方面,还有很多值得点赞的贴心之举正惠及所有人:在北京,接力式的地铁无障碍服务已形成规范流程,保障每位乘客无忧出行;在上海,面向不便于使用智能手机的群体,出租车营运企业组建起“扬招必停”的安心巡游车队并投放无障碍车型;在深圳,部分街道路面试点推广可直接嵌入盲道砖的下沉式井盖,减少盲道绕行困扰……
近年来,人们身边无障碍设施的“存在感”越来越强,包容性的整体提升可以说有目共睹。但客观看,设计不合理、管理不到位、维护不及时等现象的存在,仍一定程度影响了设施发挥应有作用。比如此前,不锈钢盲道雨雪天打滑的问题就因视障脱口秀演员的吐槽而引发热议,多地随后作出回应,对盲道材料进行了更换。类似事件启示我们,解决好“从无到有”的同时,“从有到优”的期待同样应该给予重视。
今年2月,住建部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提升无障碍设施设计水平;鼓励结合城市体检等工作,开展城市无障碍设施专项体检评估;排查城市无障碍设施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建立问题台账,等等。无障碍设施是否好用、管用,最有发言权的显然是它们的使用者。无论是普及安装物理设施,还是制定标准化的服务保障机制,抑或加快铺设“数字盲道”、缩小数字鸿沟,唯有真正“看见”残障群体的需求,设身处地为他们考虑,才能扫除更多隐形障碍,确保“建有所用”。
透过博主黄莺的镜头,我们见证了一座城市的文明水平;而她作为目标用户给出的好评,是对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最大肯定。在社交媒体上,不乏同黄莺一样热衷于记录生活、分享见闻的残障人士。他们讲述的故事,不仅重塑着公众对残障群体的传统印象,增进了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也在固有机制以外,为无障碍环境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真实反馈。
推进无障碍环境的完善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社会各方长期的磨合与探索。那些被镜头记录下的特殊经历,都在提醒着我们:构建一个包容、平等、友爱的社会,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1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