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时评】
作者:宫凯(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学院党委书记)
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双超1500万辆,均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汽车产业活力持续释放。在“双碳”目标与科技强国战略交汇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凭借“产业升级+生态优化”的双重引擎,深刻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正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载体,承载着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战略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近年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轻量化材料等关键领域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新能源汽车产业正迎来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确保产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构建完善的资源保障体系。这包括加强关键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优化供应链管理,确保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筑牢基础。另一方面,核心技术的突破是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企业与科研机构正加大电池技术、自动驾驶系统、智能网联等关键领域的研发投入,通过产学研用的深度合作,加速技术成果转化,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性能、续航能力和智能化水平,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竞争地位。同时,新能源汽车应当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环保管理。无论是采用更加环境友好的生产工艺和材料,还是进一步优化电池的使用寿命和充电效率,抑或是确保电池等关键部件的高效回收和再利用,都是绿色低碳理念的深刻彰显。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加速发展,离不开产业生态的不断优化与升级。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覆盖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我国已形成涵盖原材料供应、电池生产、整车制造、充换电设施建设等在内的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一些新能源汽车工厂,每分钟都能下线两台新车,这样的效率也正是产业链高度协同、高效运转的结果。从“制造工厂”到“产业生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正深刻重塑中国产业版图,推动传统产业加速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产业集群的辐射效应也在重新塑造区域经济格局。例如:长三角地区搭建汽车产业链要素对接平台,全面推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推动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化、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借力陆海新通道优势,打造西部枢纽,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高效的物流保障。
系列政策的不断出台,也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保驾护航。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等文件的出台,也为全社会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提供了政策保障,以旧换新、购置补贴等政策对汽车销售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汽车以旧换新超过680万辆,其中换购新能源车的比例超过60%,超过660万辆老旧汽车更新为新能源汽车或者节能型汽车。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变为现实,不少地方也积极出台配套政策,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例如对新能源汽车的充电设施建设给予高额补贴,鼓励企业加快充电桩的布局;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新能源汽车企业落地;对新能源汽车实行不限行政策,提升新能源汽车在城市生活中的使用便利性;等等。这些都有力促进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普及。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增长,为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汽车产业向新能源转型的先发优势,正在转换为引领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新动能,将为全面推动全球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贡献中国力量。相信未来随着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关键核心技术持续突破、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稳步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定能不断实现“加速跑”,向着汽车强国梦一路前行,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1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