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文化评析】“出片游”带动景点更“出圈”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文化评析】“出片游”带动景点更“出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04 04: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文化评析】

  作者:王禹欣

  出游?出片!无论是北京天坛祈年殿排队打卡的“最佳机位”,还是辽宁大连菱角湾延伸入海的对称石坝,抑或是四川兴文直通云端的白色天梯……时下,“能否出片”正悄然取代“是否好玩”,成为年轻人规划旅行的新标准。

  这些景点爆火的逻辑非常一致。在精致的妆造、专业的设备、精心的修图等步骤加持下,让人眼前一亮的旅游照以及找寻“神机位”的攻略等通过社交平台广泛传播,引来网友跟风打卡,带动了相应景点的“出圈”。不少景区也敏锐捕捉到这样的热度,主动打造网红场景、配套旅拍服务,持续优化出片体验,助力文旅消费热度攀升。

  从传统“到此一游”式的拍照留念到更富有艺术表达的专业摄影,出片不再是旅行的附属步骤,而是成了旅行的目的本身。从“看景”到“入景”的背后,折射了游客内心需求的转变。现在的人们不再只是站在围栏外的旁观者,不仅要“看见世界”,更要“让世界看见我”,在把自己嵌入画面的同时,将风景嵌入自己的社交叙事。社交平台上的价值展现与交流互动,也是心理需求的一部分。其实,出片不是炫耀,而是年轻人的“社交货币”;人们抵达的不是某个具象的目的地,而是一种“被点赞、被认可”的自我感知。从更深一层看,这个过程意味着某种身份的体验和赋予。人们可以在旅行中短暂地从日常生活中抽身,或是在渔网、竹竿、潮汐光影组合下变身“讨海人”,或是穿上汉服走入洛阳应天门进行时空穿越,或是在贡嘎雪山、墨石公园圆一个“武侠梦”……此时的景区不再是供人“观看”的客体,而是供人“扮演”的剧场。这也意味着驱动文旅消费的动机核心从“占有空间”升级为“占有角色”:我们拍下的不仅是风景,更定格了“那一刻我是谁”,从而完成生命体验的丰富。

  人们消费心理的转变,也倒逼着旅游景区实现从“卖资源”到“卖场景”的模式转化。从前,是否拥有独一无二的自然资源或文化遗产,是景区最大的“卖点”;如今,“出片游”作为文旅消费的重要方式,重新定义了景区之间竞争的逻辑:资源不再是决定性因素,“情节”和“场景”也可以成为商品。这也就意味着,文旅场景的创设能力成为拔得头筹的关键,谁能把文旅资源转译为可参与、可共情、可二次创作的“文化容器”,谁就握住了流量密码。好比,一片普通稻田只要在特定光线、机位、道具的调度下,能拍出电影感,就可能打败那些坐拥5A招牌却缺乏叙事张力的老牌景区。这种“新景点”在大众文化视域下的再造,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旅产业重新洗牌,完成从记录旅行到创造旅行的深层转型。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必须警惕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确保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某地照搬“天空之镜”造了个网红倒影池,因缺乏地域文化内核,火了3个月就成了废弃工地。这也充分证明,没有文化内核的出片,极有可能沦为“一次性消费”。文旅升级的最终命题,是让每一次按动快门的声音都成为文化传播的脉搏,而非流量泡沫的破裂声。真正立足多方参与的文化生产,让“造景”转向“造境”,才是文旅升级的核心。

  这也意味着,通过创新手段满足游客的新需求,充分提升参与度和体验感,是推动文旅经济行稳致远的关键。例如,一些景区通过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手段,优化游览体验。在陕西西安的兵马俑博物馆,游客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身临其境地感受秦始皇陵的宏大与神秘,更深入地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增强现实技术被用于展示文物的细节和历史故事,游客通过手机扫描文物,就能看到文物的三维模型和相关历史信息,极大地增强了参观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同时,景区还可以通过举办主题活动、文化展览等方式,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出片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也迅速带动了展览、酒店、餐饮等一系列消费,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票根经济”模式,为景区带来了更多的热度和关注。

  期待更多像“出片游”一样的新兴文旅模式脱颖而出,成为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为推动经济发展注入蓬勃动力。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4日 02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