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学科聚焦需求 专业对接产业——西北大学打造特色班级培养创新人才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学科聚焦需求 专业对接产业——西北大学打造特色班级培养创新人才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05 02: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张哲浩 李洁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李世宽 史涛

  近年来,西北大学响应国家战略需求,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打造特色班级,对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和优化。8月底,西北大学将迎来区域国别、开源证券智能金融、人工智能、网络安全4个实验班的首批本科生,加上2024年设立的华大创新班等5个特色班,学校的特色班级将达9个。

  为什么要设置这些特色班级?西北大学教务处处长李建利介绍,9个特色班是学校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的试验田,通过融通校内跨学科师资力量,导入行业企业优势资源,让人才培养瞄准世界科研前沿,紧跟业界发展动态,在解决复杂科学问题和生产难题中快速成长。

  作为全国首批设立的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西北大学成立了区域国别研究院、区域国别学院。同时,该校建成全国高校首家碳中和学院,开办“碳储科学与工程”“绿色低碳发展与治理”两个交叉学科,累计招收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60余人。

  学科端直通需求端,专业链对接产业链。近年来,西北大学增设智能科学与技术、应急管理、金融数学等16个急需紧缺和新兴交叉专业,撤销9个老旧专业。该校依托西部优势自然和人文资源,围绕服务国家能源安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发展新质生产力四个重点方向,打造了四个学科交叉组团。

  “5分钟,我们团队研发的‘肝细胞特异性纳米对比剂’就能完成早期肝癌的精准检测,大幅提高肝癌早期筛查的安全性和诊断效率。”西北大学教授樊海明带领团队做出科研成果,并成功将其转化。

  与此同时,其他学科也在转型。今年上半年,西北大学大陆演化与早期生命全国重点实验室正式完成重组,重组后的实验室专门建立了矿产应用基地、能源应用基地。此外,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紧扣国家所需、陕西所要,通过深度参与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开发、榆林碳中和学院建设等方式,助力陕西打造现代能源万亿级产业集群。

  近3年,西北大学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16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重大工程黄土灾害机理、感知识别及防控关键技术”,在国内外20多条高铁和重铁建设中成功应用,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西北大学党委书记蒋林认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须聚焦破解教育、科技、人才、产业“四链”脱节的痛点,推动形成教育链前端革新、人才链核心支撑、科技链重点突破、产业链末端反馈的良性循环。

  在今年4月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上,西北大学3名学生全部获奖,其中博士生万冲的项目获得金奖。

  万冲本硕博都就读西北大学,依托高能化学材料陕西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西安市特种能源材料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他深度参与了10多个技术攻关项目,解决了相关领域的难题。

  去年,西北大学首届华大创新班本科生姚佳俊以共同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上发表三维时空建模工具包最新成果,为胚胎发育、脑科学、疾病等领域研究带来突破。

  华大创新班是西北大学与华大集团联合设立的创新教育教学实践平台。得益于华大“以项目带人才、带科研、带产业”的创新教育理念,姚佳俊参与了多个由华大研究院主导的单细胞转录组与空间转录组学项目。

  如今,为了撬动校外资源,创新科教融汇、教研一体育人机制,西北大学与多家企业合作开设“订单式”班。校企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将学生参与企业项目作为完成学业重要环节,联合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5日 08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