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票根经济,赛事“出圈”激活城乡消费新动能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票根经济,赛事“出圈”激活城乡消费新动能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06 03: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奋楫前行】

  光明日报记者 陈晨

  “加油,加油!”目光追随着绿茵场上滚动的足球和奔跑的球员,人们忘情地呐喊助威,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誓要用最大的热情和激情“点燃”整个球场。

  火!不只是这个夏天的温度,更是“苏超”的热度——开赛至今,现场观赛人数累计达100万人次;层出不穷的梗带动“苏超”和江苏13座城市频频登上热搜。

  火!不只是“苏超”的热度,更是消费的温度——数据显示,“苏超”前六轮,江苏线下监测的旅游、出行、餐饮、住宿、体育五个场景,合计实现服务营收379.6亿元,同比增长42.7%!

  不仅仅是“苏超”赛场,在全国各地,一些赛事吸引大量观众的同时,一张张小票根也“化身”赛事举办地发出的“邀请函”。人们手持这张饱含诚意的“邀请函”,就能解锁景区、商圈、酒店的各项折扣,将赛事经济的流量转化为消费市场的澎湃活力。

  全民参与,赛事引流效应持续显现

  “气氛真的太燃了!”此前一直在网上围观“苏超”的南通市民徐锦,终于在7月19日晚南通主场对阵盐城的比赛中,感受了一把现场看球的快乐。

  “‘苏超’一票难求,这次很幸运抢到两张。现场看球真的不一样:每个人都情绪高涨,从比赛开始声浪就没停过,我和女儿一直在喊加油。进球时,大家跟着激动;每进一个球,都会在主持人的带领下齐声高喊进球队员的名字和场上比分。互动性和参与度,足足的!”当晚,徐锦和其他观众一起见证了一个数字:大屏幕显示,现场观赛人数为26383人。

  26383人,这是继上一轮21583名观众入场后,南通队主场创造的观赛人数新纪录。

  在“苏超”,纪录就是被用来不断打破和创造的。

  7月5日,南京队在主场南京奥体中心体育场迎战苏州队,共有60396名观众现场观战,刷新6天前在苏州昆山奥体中心创造的单场观众43617人纪录,这也成为中国业余足球赛事的上座新纪录。

  球员可以是来自各行各业的足球爱好者,基本不超过20元的票价降低了门槛——全民参与,是“苏超”出圈的一大原因,也引来了巨大的客流量。

  “苏超”走红,是近年来越来越多体育赛事受热捧的缩影。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文化的追求、全民健身热潮的兴起,让人们观看、参与体育赛事的热情空前高涨。

  6月初,2025世界女排联赛(中国北京站)在国家体育馆举行,赛期票房销售额达1080万元,单日入场人数最高达1.6万余人;今年春天,马拉松成为全民运动的“顶流”,仅4月20日这一天,全国各地就有43场马拉松比赛举行,成为中国马拉松官网记录中举行比赛数量最多的一天;去年的中国网球公开赛门票销售创历史新高,总收入超8000万元,全赛期观赛人流量约30万人……一个个票根、一张张号码牌,见证了我国体育消费的日益繁荣和巨大潜力。

  串珠成链,赛事流量化为消费增量

  澄澈如碧的镜湖和葱郁流翠的竹海相映成趣,登高望远,湖光山色,好不醉人。“太美了,这趟来得值!”带着家人自驾来无锡宜兴竹海风景区游玩的常州市民程曦兴奋地告诉记者,“‘苏超’期间,各城市推出的优惠举措数不过来,我都看花眼了。像这竹海景区,带身份证和观赛票根就能免门票。我们常州对外地来看球的游客也有很多优待政策。”

  过去,比赛结束就作废的票根,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宝”。它是通行证,也是打折卡,在各种针对持有票根游客推出的减免优惠政策下,它串联起景区、餐饮、住宿、零售等场景。一张张小票根,成功地把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今年青岛马拉松期间,奥帆中心海上游、青啤博物馆、崂山风景区等18家景区面向参赛选手提供景点免票或折扣优惠,赛事举办地周边52家酒店也面向参赛选手推出专属优惠;江苏省文旅厅联合13个城市各展其长,推动赛事链接文旅资源,推出减免景区门票、发放文旅消费券等1400多项措施,进一步擦亮“水韵江苏”文旅品牌。

  一场场火热的赛事后,一场场更加精彩的消费“加时赛”接续开启。“没想到小票根能撬动起这么大的客流和销售额。”甘肃兰州一家商场的总经理李洪峰介绍,足协杯赛事期间,兰州商场整体客流增长了20%,销售额增长了50%。

  上海虹口足球场与周边商圈战略绑定,观赛流量带动商圈销售增长50%;“苏超”前六轮,江苏线下监测的旅游、出行、餐饮、住宿、体育五个场景服务营收同比增长42.7%……票根经济蛋糕越做越大,成为撬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新杠杆。

  与此同时,随赛事一起走红的周边文创产品,也进一步带动了相关产业链发展。印有“叫南哥”的帆布袋在网上热卖;“太湖三傻”文创周边上市不久便告售罄……

  深挖文化,流量繁华成为“留量”价值

  8000平方米的草坪“重生”,恢宏悠扬的侗族大歌穿过云霄,头戴银饰、身着传统服装的苗家姑娘随乐起舞——7月26日,因洪灾中断的贵州榕江“村超”足球联赛重燃战火。

  去看过几场“村超”比赛的云南游客杨春妮盼了很久。“除了球赛,又能品尝当地的乡土文化大餐了!”在“村超”的舞台上,爬窗探妹的侗族恋爱习俗、摇曳多姿的苗族芦笙舞,都让杨春妮念念不忘,“榕江的乡亲们都太有才了,那些歌舞秀、艺术秀、民俗秀溢着满满的乡土气息,看不够!”

  比赛间隙,非遗展演、民族服饰、特色美食等让人目不暇接。“村超”不仅是一项体育赛事,也是一场文化盛宴。

  “苏超”又何尝不是如此?回看“苏超”的出圈历程,层出不穷的地域梗、散装梗,以及开放包容的接梗心态功不可没。在常州市文旅局科教信息处处长马君看来,这些梗展示了江苏13个城市的地域文化,透过这些梗,人们可以看到江苏到底有什么、江苏到底强在哪里。

  南京和无锡的“盐水鸭大战水蜜桃”,泰州和扬州的“早茶德比”,徐州和宿迁的“楚汉之争”……看似调侃,实则是一张张充满记忆点的城市文化名片。借由这些名片,游客对江苏各地文化有了更多了解。正如“南京发布”在一篇文章中所写:“德比的梗之多,源自人文底蕴之深,更源自发展态势之强,这是属于全国经济第二大省的‘凡尔赛’。”“人文、产业、城市气质,互为因果更互相成就,共同构建了城市的魅力。”

  基于这一逻辑,那一张张票根串起的不仅是消费,更是文化。当游客因文化吸引力对赛事举办地展开深度探索,建立长久的情感连接,眼下的流量繁华,就真正成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繁荣的“留量”价值。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6日 01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