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于园媛
上山下海进草原,赏戏看展逛故居——暑期旅游热,最热的是“文化味儿”!
到锡林郭勒草原观赏蒙古族夏季盛会那达慕,不仅能看到传统的摔跤、赛马、射箭项目,还能欣赏2000架无人机飞行表演、在虚拟空间里与摔跤高手对战一场。
走进南京博物院,“坤舆万国全图VR沉浸展”让人一秒穿越回明朝。“亲手”操作古代的牵星板、水罗盘、量天尺,观众仿佛在四百多年前的科技幻想城里漫步。
如今,这样的文化创新场景正在全国各地蓬勃涌现。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一季度,我国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3939亿元,其中以数字内容、智能文旅装备、沉浸式体验为代表的文化新业态表现尤为亮眼,实现营业收入14846亿元,占比43.7%。从旅游到科技、从民生到产业,“文化+”正以跨界融合之势,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游客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排队购买凤冠冰箱贴。新华社发
文化+科技:数字赋能文化新业态
浏阳河静静流淌,在湖南长沙马栏山流过了一道湾,被称为“中国V谷”的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就坐落在这里,“左手IP,右手算力”的数字神话每天都在这里上演——
数字文博平台“山海”App,上线10个月完成3万多件文物的数字化采集,成为3000多万用户的“24小时线上博物馆”;
一卷卷老电影胶片在AI上色与人工修复技术的操作下,暗沉、模糊的黑白画面迅即有了亮丽的色彩;
《山河诗长安》创意互动节目中,诗人李白经AR技术赋能,穿越时空实现与观众的近距离互动。
“以先进技术为驱动,新质生产力正在赋能更多文化内容生产。”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华表示,“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恰当使用AIGC技术,可有效赋能各环节,实现提质、生成、增效、降本的作用。”
《黑神话:悟空》以数字技术搭建东方神话世界,上线刚几天,游戏全平台销量便超1000万套,艺术口碑与经济效益双双踏上“筋斗云”;《哪吒之魔童闹海》用精心打磨的特效带来震撼视听体验,进入全球影史票房榜前五名;贵州苗寨的绣娘们通过AI设计软件生成纹样,用区块链给作品打上数字指纹,再通过直播间将苗绣卖到巴黎时装周……当传统文化资源插上科技的翅膀,文化新业态、产业新模式、消费新体验不断涌现,激活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文化+科技”不仅让传统文化“老树开新花”,还有更多的文化新业态纷至沓来。5G、云计算、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3D视觉传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文化内容生产、传播方式创新和消费场景重塑提供了广阔空间——
专注于虚拟人IP内容生产的微短剧制作平台,可一键生成分镜脚本,用户输入基础设定即可快速生成连贯剧本和视觉分镜,将原本耗时数天的分镜工作缩短至几分钟。
使用影视仿生特效技术开发的互动表演机器人,可以运用面部捕捉技术,将人的表情转换成信号,来控制小狗、熊猫等动物的表情,让影视剧中的动物角色拍摄更加容易实现。
今年年初,大量海外用户来到国内某社交平台,为满足用户需求,该平台基于大模型快速上线了翻译功能,其效果非常自然顺畅,甚至可以翻译网络“热梗”,极大地促进了中外网友之间的友好交流。
游客在南京博物院体验VR展。新华社发
文化+旅游:诗与远方交相辉映
“为了一场球,奔赴一座城。”今年上半年,“苏超”的引力波为江苏省文旅持续传输能量。亲子游、避暑游、研学游、博物馆夜游、文创市集、美食体验……暑假期间,“足球+城市IP+文旅消费”复合生态链不断完善,景区门票减免、文旅消费券、志愿服务等惠民便民措施不停,“留一下”变成了“留一夏”,江苏踢出了“文体旅”结合的一记好球!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重塑旅游,不断为旅游市场注入新鲜活力。
——为了文化来,“有故事的风景”成为旅游的核心吸引力。
跟着演出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影视去旅行……文化不仅仅是招牌,更像串联鞭炮的捻线,不仅点燃开头,还在于引导经济的火花持续绽放。
电视剧《繁花》中的黄河路美食街,吸引数千人前来品尝“同款排骨年糕”;《我的阿勒泰》取景地新疆哈巴河县,“巴太树”“张凤侠的小卖部”成为全国各地游客打卡的热门景点;越剧《我的大观园》赴北京、四川、广西、湖北、江苏、重庆、湖南等重点城市开展全国巡演,带动住宿、餐饮等文旅消费逾1.2亿元。
——带着文化走,文创产品延伸消费产业链。
买文创、穿古装、逛主题街区……文化因素的叠加,提高的是旅游的附加值,产生的是更大的“乘数效应”。
从河南博物院的青铜器考古盲盒到中国国家博物馆“销冠”凤冠冰箱贴,再到西安的毛绒玩具“绒馍馍”,情绪价值、社交分享等诉求让文创产品成为备受年轻人喜爱的伴手礼;古装穿越、沉浸式文旅的需求激增,让汉服、唐装、清宫等类型的妆造师成为“新三十六行”中的热门行业;非遗文创受到市场青睐,带动了年轻绣娘返乡、手艺工坊翻新,改写了许许多多偏远村寨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心中有文化,在文旅融合中涵养文明精神。
文化有什么用?一位网友说:“拥有文化的目光,其独特之处在于,人们看到的不仅是那山那水,更是其中承载的厚重的历史积淀、丰富的生命情感。”
追求文化价值,开拓了旅游新思路,让一些“不走寻常路”的路线火了起来。寻找名人故居,甚至一些经史子集中记载的“冷门人物”,成为许多历史文化爱好者的“心头好”;一些偏远村庄、边境小城凭借独特的地理环境、饮食民俗等文化,吸引许多人去“寻宝”;跟着唐诗、宋词、革命伟人诗词路线去打卡,成为亲子游、研学游、银发游青睐的路线。
让文化可感知,让行走有深度,文旅融合既守护文化根脉,又激活产业动能,更在山水相逢处,书写着新时代的诗与远方。
文化+民生:润物无声惠及百姓
西湖之美,在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自然风光,也在于“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的文心诗韵。无论春夏秋冬,人们都会从四面八方而来,欣赏西湖的日与夜、晴与雨、闹与静。
问起原因,住久了的杭州市民会说起一句话:“这西湖是大家的嘞!”
早在2003年,西湖景区就拆除围栏、还湖于民,环湖以内所有公园全部免费昼夜开放。湖边的高档会所陆续关停整顿,曾被“垄断”的美景对老百姓打开了平价大门,“点一杯茶,可以在这里坐一天”。而今,走进这个世界文化遗产景观所在地,人们可以欣赏“西湖十景”,也可以环湖骑行、跑步,还能到西湖书房阅读点、非遗体验馆、特色文化驿站坐一坐、看一看……这湖光山色,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民的西湖”。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免费”“共享”,成为文化惠民的关键词——
目前,我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90%以上博物馆免费开放;农家书屋、社区书房、文化驿站等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数字图书馆、“云端博物馆”等让城乡群众共享文化之美……
润物细无声,文化惠及全体百姓,首先要“到达”。
一支乌兰牧骑演出队,年均下乡演出超100余场,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把优秀的文艺演出奉献给广大农牧民。
一元钱看大戏,把优秀的戏曲剧目送到社区基层,不仅改变了传统戏曲受众少、市场小的困境,还让休息时只能“打麻将刷手机”的市民们有了高品质的休闲娱乐机会。
数字世界的一朵“云”,让体量丰厚的文化资源触手可及。《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知识库、故宫“数字文物库”、敦煌“数字藏经洞”数据库……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供给有了“空中航线”。
文化自觉,创新创造,重要的是“主角意识”。
看!贵州省榕江“村超”、台江“村BA”、三都“村马”、凯里“村T”,群众做主创、群众当主角、群众来主推。赛场上、舞台上跃动的身影,是乡村全面振兴图画中最美丽的风景。
听!唢呐、山歌与电子乐混响,“四季村晚”舞台上的主角不是专业演员,而是握得起锄头也拿得起麦克风的村民。那响亮的呐喊声、鼓掌声,涌动着乡土文化创新创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从“文化下乡”到“文化在乡”,从“搬着板凳听”到“主动上台唱”,文化的滋养,孕育和激发出全民族愈发强劲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文化+未来:融合创新永无止境
为经济赋能、为文化强基、为未来蓄势,“文化+”这道“跨界融合题”正不断解出新答案。
从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破圈”传播到《黑神话:悟空》的全球热销,从社区文化角的温情服务到美术馆博物馆的“一站式”文旅消费,文化与经济社会水乳交融,滋养出一个生机勃勃的中国。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年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预测》显示,伴随5G+8K、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孪生、多语言互动、全息影音等新型数字体验正不断打破时空界限,创造出新的文化消费场景。“数字经济+文化产业”“数字经济+文化旅游”“数字技术+文化IP”“低空经济+文旅”“文化产业+乡村振兴”“数实融合+文化遗产展示与保护”等诸多领域的跨界融合,将为“文化+”开启未来无限可能。
“文化+”战略的深度实施,离不开国家政策“保驾护航”。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力求实现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未来在望,未来已来。
2025年深圳文博会上,人们看到这样一幕幕“黑科技”场景:
戴上脑机接口设备,用户的脑电数据可以实时转化为频率信号,这些信号又可视化为屏幕上的数字艺术图形,参与者只需要使用“脑波风暴”,就可以进行在线对抗游戏;
通过无介质全息技术,不需要依赖任何实体屏幕或介质,用户就可以裸眼看到空中呈现的三维图像,还能通过手势、语音与空中的文物图像进行互动。
文化如此生动鲜活,如此触手可达。在传承中创新,在融合中发展,“文化+”给出缔造美好生活的算法口诀,铺展出一幅文脉延绵、精神富有、福祉丰厚的经济社会发展新画卷。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6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