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多维赋能筑牢乡村发展根基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多维赋能筑牢乡村发展根基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06 03: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李卫祥(山西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支撑。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应坚持系统思维,聚焦人才、科技、文化、生态,筑牢乡村发展根基,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强化人才赋能,引来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驱动力。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需要充分发挥新型人才构建农业发展新机制的示范效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首先必须正视农业人才缺乏的问题,积极破解乡村人才流失难题,拓宽渠道吸引人才返乡,推动乡村人才配置优化。加强乡村正向宣传,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农业现代化的技术性与艺术性,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乡村振兴,投身乡村建设。构建新型农业人才队伍,政府要创新人才政策,树立“大人才”观念,推进引才、用才、留才全面协同,展示乡村产业前景与发展机遇,搭建人才与乡村双向选择的桥梁。可通过与高校合作,开展公费农科生等订单式人才培养,打造真正能够留得住、用得上的乡村专业人才。

  充分保障人才“入场”效应,加大乡村人才政策性支持力度,设立人才专项基金,以“看得见”的效益留住人才。充分发挥现有农村技术人员的桥梁作用,从转变价值观念、学习新型农业技术知识、扩大产销渠道与平台等层面做好人才转化的衔接工作。注重提升农业生产人员素质,通过强化教育培训,打造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

  强化科技赋能,打造乡村振兴的智慧引擎。科技创新能够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强化人才资源与新质生产力耦合作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促进科创主体进乡村,推动乡村振兴科创基地、“校—企—地”一体化科创孵化中心等机构建设,推进远程服务与管理向乡村地区下沉,为保证人才资源稳定性提供有效支撑。推动科创资源向乡村地区倾斜,发挥好项目、资金、设备等的撬动作用,确保科技成果在乡村的转化有实产、能受益、长运转。长效发挥科技赋能作用,集中打通科技落地“最后一公里”,发挥远程指导管理模式优势,打破时空局限,更好激活科技下乡效能。

  结合加快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的工作部署,明确数字化技术驱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任务要求,不断推进农民思想观念创新升级,吸引更多创新活力强、专业素质过硬、市场信息把握及时准确以及更具备乡土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新农人浸润乡村沃土,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农业,因地制宜增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力度,逐步建立农业生产全科技网络。加快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促进智慧农业技术装备创新应用,提升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水平。以无人农机、新型机械设备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提升产能效率;以物联网、大数据覆盖实现农业产品数字化、可溯源,提升产销效益;以生物药肥、循环系统促进产业发展绿色化,盘活乡村生态资源。

  强化文化赋能,涵养乡村振兴的精神家园。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村容村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是乡村文化的载体,体现着乡村本色的延续、乡土情怀的传承。推进乡村振兴,以创新思维推动乡村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以展现当地特色文化、拓展产业领域为抓手,激活本土文化基因,促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让特色村落、民居、景观焕发光彩,让沉睡的民俗、技艺、传说焕发生机。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名村、古村落、红色乡村等资源优势,推动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实现同步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因地制宜深度挖掘产品价值,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科学运营网络化平台,开展更接地气、更丰富有趣、更具备流量效益的乡村宣传,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坚持形式与内容并重,打造乡村农业体验、乡村情景互动等模式,使得乡村魅力可视化,让流量东风激活乡村发展活力,形成兼具文化价值、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力的长效产品,以特色产业链的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打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通过建设乡村图书馆、文化广场,进行非遗传承培训,组建民间剧团,举办“村晚”“农民丰收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让村民在参与中提升文化素养,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精神力量。

  强化生态赋能,厚植乡村振兴的绿色底蕴。良好生态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美丽乡村承载着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从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坚持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积极探索生态美、农业强、百姓富的有效路径。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实现乡村生态振兴与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双轮驱动。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对乡村发展中存在的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问题,坚决实施退耕还林、退塘还湿、土壤修复等工程,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让乡村重现山清水秀的自然风貌。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厕所革命,强化污水治理,改善村容村貌。积极发展绿色产业,推广清洁能源,培育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森林康养等新业态,提升产业附加值。

  强化环保宣传教育,围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统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让绿色理念深入人心,形成持久的内生动力,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乡村发展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6日 05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