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新闻随笔】AI“复活”古人,也要注意边界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新闻随笔】AI“复活”古人,也要注意边界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06 03: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新闻随笔】

  作者:赵潜(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在刚刚结束的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上,一款名为“左宗棠AI智能体”的展品意外成为热门打卡点。近来,“AI复活历史人物”现象频频引发关注,例如,李白沉浸式劝学、唐伯虎“辩风流”……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以数字影像的形式重新走进公众视野。

  这一现象在社交平台上持续升温,各地文旅部门也积极通过AI复活历史人物的方式主动探索贴近年轻群体的文化传播路径。这类短视频采用“回答我”式表达结构,赋予历史人物明确的话语内容,使抽象的文化形象具有了互动感。充分结合地方特色与历史人物特征进行AI互动传播,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的边界,让年轻人充分参与文化传播与创新。

  当下,这类由AI驱动的呈现方式,其意义已远不止于形式层面的创意,更在于它正深刻影响人们理解、表达传统文化的方式。借助图像生成、语音模拟等手段,历史人物的形象被重新激活,文化内容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再现”,既丰富了表达形式,又拓展了传播空间,使传统文化在多元媒介中重获生命力。这种变化不仅提升了传播效果,更贴近了年轻人的语言习惯与审美趣味。年轻人以模仿、再加工的方式主动参与内容生产,实现对文化符号的再理解、对历史意涵的再认识。这种转变,不仅增强了文化的活力,也重构了传统文化在当代表达中的参与机制。青年群体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传统文化传播,重新定位“我与历史”的关系,增强了文化归属感和代入感。正是在这种主动对话与深度参与中,青年人的文化自信正悄然生长。

  在这股热潮中,还应理性看待技术赋能背后的问题。一些短视频为了博取关注,过度“演绎”历史人物,甚至出现形象魔改、剧情戏说等现象,不仅削弱了文化内涵,也降低了历史人物应有的庄重性。在算法推荐机制的推动下,爆款话术被频繁复制,同质化内容迅速蔓延,在不知不觉中稀释了文化审美的张力。AI技术为文化带来了更多的表达形式,但如果过度依赖娱乐化和低门槛传播,有可能将历史文化异化为消费符号,导致文化的“空心化”和“轻浮化”。面对技术带来的表达自由,平台、创作者和传播者应共同保持对历史文化的敬畏,真正让技术成为文化发展的助力。

  从“文化复现”到“共创参与”,AI复活历史人物的背后是文化表达范式的深刻变革。它不仅让传统文化在数字语境中被看见、被理解,也激发了公众对文化传承的情感共鸣与创造意愿。历史人物的数字化呈现,不只是对传统形象的技术再现,更是一次对文化意义的重新激活。唯有守住价值边界、涵养精神张力,才能让这种文化创作更加精彩。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6日 07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