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近作速览】
短篇小说《时光画像》(刊发于《作家》2025年第6期)
小说的层层涟漪
作者:莫南(《作家》杂志编辑)
《时光画像》是一篇关于遗憾的小说。作家钟求是站在故事的岸边,向原本平淡宁静的湖心投去一颗石子。石子飞行的速度、角度固然按照他的计划确定,可沿途与水面互动而击发的涟漪却不见得都能被精准预测。
小家里迎来新的沙发客,这是第一道涟漪,艺术家带着沧桑和故事进入年轻人的生活,构建起作品叙事的基本结构。细节在闲谈中显露,过往于回溯时展开,艺术家昔日的恋情是此行目的,也是情节推进的动力,是为第二道涟漪。接着是第三道、第四道,重逢与回避、外伤与心伤,作家投出的飞石向着湖心快速弹跳。
作为实验性先锋性的文本,人工智能参与后续创作成为这篇小说独特的亮点,也帮助作家完成四重遗憾的生成:第一重,命运之憾,艺术家与恋人当年的事故,一如飞石击出的涟漪,扰动着当年的分别、后来的沉默、如今的情怯;第二重,主动之憾,艺术家与恋人终究缘悭一面,是雪夜访戴的选择,也是生活理性的现实;第三重,被动之憾,作家在故事之外创作之余抱恙,不得已开启人工智能续写比拼,亦不失为一次无心插柳;第四重,希望之憾,即便人工智能未能给出“有力又合理的高潮”,作家依然相信,未来的人工智能能够写出高级的文学。
而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也许人工智能需要真正理解作家在小说中埋藏的语言钥匙,比如“水纹和疤痕都是时间的等高线”,比如“请你和我谈一谈永恒”。有意思的是,当我把小说电子版上传给人工智能,想在它生成的评论意见中选取几句致敬原作,才说句“你好,我来向你请教问题了”,它就洋洋洒洒给出上千字的分析,主题正是时间、记忆、遗憾,并指出人工智能续写未能触及“永恒”的诗意,显示出把握复杂情感的局限。
至于亲爱的读者,想必自能在这篇小说中品出永恒,甚至运用人类智能脑补一份有别于人工智能的续写。倘如此,便没什么遗憾的了。“遗憾”既是这篇小说的内核,也可以说是文学的内核。对于遗憾本身,不仅要“任其自然”,还要“顺其自然,自然而然”。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6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