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唐韬(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日前出版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以下简称《文选》)收入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至2025年4月期间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最基本的著作,共有报告、讲话、演讲、指示、批示等79篇。《文选》紧密贴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精准聚焦理论层面的热点,积极回应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系统反映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科学体系和原创性贡献,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权威教材。
1.系统反映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科学体系和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为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文选》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科学体系和重要原创性贡献作了充分反映。
充分反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关于生产和生态辩证统一关系的思想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紧密结合,深刻揭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调我国不可能走西方现代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与时俱进。《文选》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标志性理念的提出,不仅推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实现了中国化转型与时代化演进,更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核心理论表达。
充分印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度融合并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核心内涵。拥有五千余年历史积淀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生态文化智慧:从《易经》中“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的实践主张,到《荀子》提出的“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的保护理念,这些思想无不彰显中华民族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价值取向,以及“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传统生态智慧的精神内核。《文选》强调,“坚持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与文化基因,明确强调必须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准则,践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路径,并通过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这一理论创新不仅延续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精神血脉,更赋予其契合当代发展需求的全新时代意义。
深刻阐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关于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和战略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出现的新形势与新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全新的视野、认知与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时代要义,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得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将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至新的高度。《文选》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认识论、价值论与方法论的有机融合体,《文选》汇聚了中国共产党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积累的奋斗经验,同时也标志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层面取得的最新成就。
2.生动呈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
一个民族要跻身时代发展的前沿,离不开理论思维的支撑,更离不开正确思想的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持续推进、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化以及制度创新的不断拓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内涵也在持续丰富完善。《文选》生动呈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
这一过程凝结着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的深厚人民情怀。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核心要义、价值追求、根本导向以及力量源泉的关键所在。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关乎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议题,更是涉及民生福祉的重要社会课题。《文选》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关系中国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始终,强调要践行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实践要求,聚焦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持续满足人民群众对日益提升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人民至上价值取向,也彰显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立场与价值目标,是党治国理政理念在生态领域的具体实践与生动体现。
这一过程充分验证了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底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在发展进程中落实保护要求、在生态保护中推动发展进程,通过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这一实践过程充分验证了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底色,而新质生产力本身即是蕴含绿色属性的生产力形态。《文选》强调,“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些科学论断深刻阐释了生态保护与生产力发展的内在统一性,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这一发展思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引,成功探索出一条重塑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有效路径。
这一过程充分彰显了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法治理念。制度作为规范根本、保障长远的重要支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选》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明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内容纳入宪法体系,颁布实施了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境保护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从重点领域整治向系统治理模式转型,从被动应对环境问题向主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转变,从全球环境治理的参与者向引领者转变,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
3.不断增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硬本领
面向未来,我们需要学好用好《文选》这部权威教材,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深化理论学习、强化实践转化两个维度持续发力,通过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切实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遵循,必须坚定不移地予以贯彻落实。思想是行动的前提与指引,思想层面的引领至关重要,必须深化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习与教育工作,以此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入研习并领会其深刻内涵,从而切实提升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政治、思想与行动的主动性、自觉性。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有效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推动形成同心协作、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在组织建设方面,党的基层组织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战斗力量,应当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凸显其在生态治理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同时优化干部队伍的选拔与配备,着力培养一支具备坚定政治立场、高超专业能力、扎实工作作风且勇于担当责任的生态环境保护队伍。
坚持系统观念并以此为指导一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味着要将这一建设过程视为有机统一的系统工程,在实践中必须运用系统思维,强化各方面的系统集成。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是其中关键一环,这要求在制定全国性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时,从宏观视角搭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整体框架,同时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状况,采取契合当地条件的措施开展工作,以此增强生态环境保护行动的精准度与实际成效。在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处理上,既要立足当下,以高度的紧迫意识投身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对空气质量稳步提升、入河入海排污口检查整治、土壤污染源头防范等重点任务的推进力度,让民众真切感受到生态环境的向好变化;又要着眼未来,增加资金投入与科技攻关力度,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从根源上破解能源消耗引发的环境难题。而对于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既要提炼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整理出可广泛应用的原则与方法,也要针对新兴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治理手段。
以最严格的制度与最严密的法治为依托保护生态环境,其核心在于将制度与法治作为根本保障,让制度成为不可逾越的刚性约束,让法治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红线。完善立法是基础环节,需要强化顶层设计,构建起系统全面、科学规范且运行有效的法律体系,注重不同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配合与协同发力,同时针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新兴范畴和突出问题,增强制度的靶向性与可操作性。严格执法是关键举措,要加大生态环境领域的执法力度,通过定期组织业务培训、案例研讨以及实操演练等方式,提升执法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确保各项法规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应有功效。公正司法是重要保障,需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的职能作用,加大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惩处力度,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坚实的司法支撑。全民守法是社会基础,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曝光典型违法案例,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知识,引导全社会形成遵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7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