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闫磊 张文攀
“我们打盐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边区的千千万万军民!”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飞起大步向前跑!”
走进宁夏吴忠盐池县革命历史纪念馆“红色后援”展厅,一群身着八路军军服的小学生赤脚踩在一片白花花的盐场中,手拿盐耙、推运盐车,喊着号子鼓劲,活泼再现了80多年前八路军战士打盐的火热情景和抗战决心,吸引研学团和游客纷纷驻足。一旁,展厅内陈列的文字和照片等档案资料信息,翔实地记录、还原了“三五九旅打盐忙”的传奇历程。
盐池县地处陕、甘、宁、内蒙古交界地带,以境内盐池众多而得名,是陕甘宁边区的西北门户和经济中心。1936年6月,西征红军解放盐池县城,成立宁夏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盐池城市革命委员会;1937年7月,中共盐池县第一次党代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78名。此时,全县已发展党员200余名;建立起5个区委、27个共产党支部,其中农村党支部26个,县城机关党支部1个。在党的组织号召下,盐池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掀起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1941年5月18日,《中共西北中央局关于运销食盐的决定》指出,食盐产销“成为发展边区经济最重要的一部分”“甚至于关系到边区的生死存亡”。这一年,八路军部队数千人开赴盐池、定边开展盐田建设。三五九旅四支队来到长城脚下的花马池,挖了100多孔窑洞作为住处,筑坝畦、整盐坑,捞晒成盐。
“由于遭到敌人经济封锁,边区物资极度匮乏,基本鞋袜都难以保障。盐颗粒又大又尖锐,许多战士却只能赤脚在盐湖劳作。”盐池县革命烈士纪念园园长张雨潇在一组战士打盐照片前介绍,“赤脚打盐”已成为边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的一个象征。
据不完全统计,1938年至1943年间,约12.5亿公斤食盐从盐池运往边区,成为打破敌人经济封锁的关键武器。
盐池不仅产盐,还盛产滩羊和甘草,被誉为支撑边区经济的“三宝”。滩羊皮毛成为边区被服厂的重要原料,甘草则是战地医院药材来源。
如今,随着时代变迁,盐池经济不再依赖产盐,当地利用境内大量分布的盐池碱滩资源,创新发展出生态水产养殖业,实现了三文鱼、南美白对虾、螺旋藻等海产品的规模化生产。“这里有24个养殖池,年产南美白对虾200吨以上,年收入1200万元。”在盐池一家生物饵料制品有限公司,技术员滕德林说。
“盐池县委成立滩羊产业链党建联盟,构建联农带农机制,统筹推进标准化生态牧场、养殖园区建设。”盐池县副县长郑参介绍,2024年,盐池滩羊饲养量达340.1万只,占农业总产值的68%,直接带动农民增收占比达53%,品牌价值达128.13亿元,成为革命老区的产业名片。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8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