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把“笔”交给人民!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把“笔”交给人民!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08 03: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光明日报评论员

  随手举起镜头,定格时代光影;随心应和节拍,唱响心底欢歌。直播间成为艺术“微舞台”,弹幕区成为评论留言板,“村超”将民间体育赛事升腾为文化盛宴,沉浸式戏剧让观众成为故事命运的“共建者”……

  亿万人民正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和深度,参与文艺的创造、传播、评价,进而改变、拓展、塑造着一个时代的文艺形态。

  创作群体之广、用户规模之巨、传播媒介之新、作品类型之丰、创造动能之强、情感链接之深,新大众文艺,以其沛然莫之能御的活力与生机,展露出前所未有的新质和盛景。

  这,源于时代脉搏的强劲跳动!

  神州大地上波澜壮阔的实践史诗、人民群众创造新生活的生动故事,构成了新大众文艺最广阔、最深厚的底色。当既往的文艺范式难以充分承载这日新月异的生活图景与精神渴求,新大众文艺葳蕤竞发。名胜古迹的厚重、田园牧歌的恬淡、匠艺手工的精微、国潮古风的典雅、市井烟火的浓烈,皆化作创作的汩汩源泉。个人的悲欢与梦想,家庭的甘苦与期盼,社会的冷暖与丰沛,皆找到了最鲜活、最滚烫的表达。

  这,在于人民伟力的蓬勃迸发!

  曾几何时,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与创作门槛的高企,使文艺渐趋专业化、精英化。如今,伴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与教育甘霖的润泽,无数普通人心中沉潜的“文艺星火”被点燃。“工地舞者”“保姆作家”“麦田歌手”……这些带着生活露珠的称谓背后,是更多普通人的生活被看见,是更多“无名之辈”的才能被发现,他们从文艺的“旁观席”阔步而来,成为激情的参与者、灵感的共创者、时代的书写者!

  这,深植于技术进步提供的澎湃动能!

  20世纪90年代初,年过八旬的钱学森在信中谈及“灵境”技术(即“虚拟现实”)时展望:新的历史时代要开始了!他预言该技术将带来“文艺大繁荣”。而今,预言变为现实。技术革新带来文艺巨变,催生网络文学、短视频、微短剧等新样式如春笋破土,更为传统文艺范式注入涅槃新生的可能——沉浸式戏剧如梦似幻,影旅融合方兴未艾,互动娱乐精彩纷呈。遥想《大闹天宫》一笔一画勾勒的7万张原稿,再看《哪吒之魔童闹海》数字化流程锻造的视觉奇观,不能不感慨,技术这根神奇的“杠杆”,撬动了浩瀚无垠的文化创造潜能!

  恩格斯指出,文化植根于“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回顾大众文艺演进历史,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疾呼的“平民文学”,到延安时期确立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宗旨,其核心精神一脉相承——让文艺属于人民、服务人民!然而,往昔囿于经济发展之匮、教育普及之限、媒介通达之困,大众广泛参与创作,终是一种愿景。

  今日,愿景照进现实。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口素质的提升、文化自信的增强,天时、地利、人和,一并汇聚,新大众文艺的崛起水到渠成。

  中华文明星河璀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座座巍峨的文艺高峰,无不从大众文艺的辽阔原野上拔地而起。这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真理,在文化领域最生动、最雄辩的注脚。

  新大众文艺正在使“郁郁乎文哉”的盛大气象成为现实。我们满怀信心地预见,活力奔涌的新大众文艺必将孕育出新的经典。

  国强、民富、文盛兼备,这就是未来的中国!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8日 01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