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刘小兵
夏夜,东部战区某部作战研究室灯火通明,一场聚焦新质作战问题的专题研讨会正在进行。高级工程师王超站在汇报席前,向战区相关人员讲解其团队研发的技术模型,与会人士紧盯大屏上的未来作战动态构想图,或频频点头,或快速记录。
这是王超多年来在战区工作的常态。“联合战场瞬息万变,信息环境错综复杂,我愿成为穿透迷雾的那道光。”这句誓言始终激励着王超奋斗前行。25年来,他扎根作战保障领域,以谋战备战为本,以科技创新为笔,书写着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
2016年,我军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组建战区。王超所在单位调整组建后,职能任务由保障单一军种向服务联合作战拓展。一次技术研讨会上,某型系统框架结构虽已定型,但数据格式不统一、流转环节不顺畅的问题依然没能解决。“如果大家各自为战,形不成合力,就失去了联合作战的意义。”为此,王超主动倡议来一场头脑风暴,突破单一军种和条块分割思维,借鉴联合作战工作模式,形成并行作业、数据共享的攻关机制,推动多源信息尽快融为一体。
面对全新的联合作战指挥保障需求,王超感到,专业技术军官不能只会技术,还要懂指挥,让技术“从纸面上嵌入到战法里”。王超心无旁骛投入学指挥、研技术之中。白天,他进入指挥席位,认真学习指挥流程,记录作战需求;深夜,他带着数据在机房推演算法。一次联合指挥演练中,某类数据分析准确率低,直接影响指挥决策效率。王超立即展开紧急攻关,连续奋战16个小时,最终将该类数据分析准确率提升了30%。经此一役,王超更加坚定了“技术必须服务于战场,才能真正体现价值”的努力方向。他自学5种计算机编程语言,熟练掌握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解决多项联合作战指挥保障难题,荣立二等功1次。
某指挥保障系统升级扩容期间,因各军种数据资源汇聚后指数级增长,后台服务器频频“掉链子”。王超被紧急抽调组建攻关团队,负责查明问题根源、提出解决方案。王超没有任何犹豫,立下了军令状:“只有钻不透的技术,没有完不成的任务!”两个月里,王超带领3名骨干夜以继日地投入“战斗”,机房成为他们的“主力战场”,键盘鼠标、数字代码成为“攻关武器”。通过上千次数据分析,他们最终找到了问题根源。他又带领团队反复推演优化方案,成功将数据处理效率提升40%以上,打通了专业领域指挥链路的“肠梗阻”。
“目标打击效果怎么样?有没有量化评估?对战场态势有哪些影响?”一次作战问题研究会上,指挥员发出三问。王超敏锐意识到,这些问题是制约联合作战指挥效能提升的关键堵点,没有统一量化模型,评估结果只能依赖经验判断,将直接影响指挥决策的精准度。他主动请缨,决定啃下这块“硬骨头”。连续3个月,他带领团队铆在“数字阵地”上,聚焦如何统一“度量尺”这一难点,调取分析数十次演练数据,创新评估算法模型,让系统自动决策评估维度,动态生成效能数据。
模型初成,实战检验。在一次推演中,系统依托算法模型精准评估某次行动效果不佳,指挥机构据此调整兵力部署和行动计划,最终实现逆转。这一成果,填补了战区在某领域作战效能评估的技术空白,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为联合作战指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近5年来,王超带领的攻关团队取得了15项全军优秀成果。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9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