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专家观点】
作者:张士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
“在那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今天,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仍很不太平,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我们要以史为鉴,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反法西斯性质、东方主战场地位和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贡献,以及带给我们的宝贵启示。
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反法西斯性质
日本法西斯主义是世界法西斯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内消灭民主政治,压制自由经济,禁锢人民思想;在国外则疯狂侵略扩张,屠杀平民。作为亚洲战争的策源地,日本首先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9月20日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中国人民开始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国军队坚持抗战35天,毙伤日军近万人,迫使日军司令官于3月3日发表停战声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4月15日发布对日战争宣言,提出“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七七事变”后,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社会各界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意志和行动,中国由此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直到最后取得完全胜利。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地位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要包括抗击德、意法西斯的欧洲战场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亚洲战场。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要战场,中国军民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体力量。
从作战时间看。九一八事变后西方大国采取绥靖政策,唯有中国独自承担起抗击法西斯侵略的重担。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开辟最早、坚持最久的东方主战场。1931年到1941年,中华民族基本是独立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全力进攻。
从作战区域看。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占领中国领土的最大面积约为356万平方公里,占当时中国总面积的37%。
从战场情况看。抗日战争中,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与日军拼死作战,两个战场形成相互策应。在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是主战场;抗战中期、后期,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
中国战场斗争艰苦,抵抗日军兵力之多、付出牺牲之大举世瞩目。中日双方交战的兵力最高时达1000余万人,战线长达1800多公里,战火遍及中国十多个省区,战区面积约160万平方公里,中国直接和间接卷入战争的人口达4亿之多。在8年全国性抗战期间,中国军队进行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歼灭伪军118万人。
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大贡献
首先,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事业,中国共产党为挽救民族危亡,在积极倡导建立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同时,提出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维护国际和平的主张。
其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确保了同盟国“先欧后亚”战略的实施,这也意味着中国承担起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要责任。正因如此,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弥足珍贵。
再次,中国人民抗日战场是东方反法西斯战场的中心和旗帜,不仅给予亚洲其他国家的抗日斗争与民族解放积极支持,形成的抗战精神也激励着遭受侵略的国家,极大鼓舞着这些国家抗日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最后,为重建战后国际秩序作出重大贡献。政治方面,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和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创建联合国的过程中,中国始终伸张正义,主持公道,反对强权政治,强调国家主权和独立,主张民族和种族平等、消灭战后殖民主义。经济方面,中国政府拟定《战后国际经济合作办法》,推动成立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后改称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参与酝酿成立国际贸易组织,努力维护弱小国家的利益,取得了一些重要突破。
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留下的宝贵启示
历史不能遗忘,和平不可分割,正义需要维护。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谴责侵略者的残暴,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和教训,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历史证明,牺牲他国利益的绥靖政策必然破产,复活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的企图,更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必将重蹈自取灭亡的覆辙。
斗争精神不可丢。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改革发展正处在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重大斗争不会少。我们必须坚持斗争精神,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奋勇搏击、迎难而上。
爱国主义要传承。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奏响了气吞山河的爱国主义壮歌。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我们每一位公民都应坚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光明网记者整理)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6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