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气候适应型社会,是个什么样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气候适应型社会,是个什么样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15 05: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热点热议】

  高温热浪、低温寒潮、极端降雨……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以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在气候危机面前,没有国家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今年9月,我国宣布了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提出“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11月3日,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正式提交《2035年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报告》。“十五五”时期,朝着这一目标,应如何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且听专家学者怎么说——

气候适应型社会,是个什么样

近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在巴西贝伦举行。新华社发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快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胡军:2024年全球新增的585吉瓦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中,中国贡献了近64%,光伏、风电装机容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首位。中国绿色低碳产品出口表现亮眼,为全球提供了约60%的风电设备和70%的光伏组件设备,“十四五”期间,中国出口风电和光伏产品累计为其他国家减少碳排放约41亿吨,对全球非化石能源消费增量贡献率超过45%。中国以大国担当和务实行动,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确定性,为各国统筹发展与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研究部主任柴麒敏:今年9月,我国宣布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这是我国首次提出碳达峰阶段后全经济范围、全温室气体净排放下降等一揽子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系统性构建了涵盖能源和产业转型、政策工具创新等多维度指标的行动纲领,标志着我国迈入了更加系统全面的低碳韧性发展新征程,并将为《巴黎协定》长期目标实现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朱松丽:从“十四五”以及过往经验看,能源总量和结构对控碳具有决定性作用。“十五五”期间,需通过市场与激励机制,进一步推动高耗能行业节能降耗,对新增基础设施开展能效和碳双评估,助力能源电力转型加速进行。

  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与气候条件相协调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许吟隆:适应气候变化的核心是系统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使其与已发生变化的气候条件相协调,关键在于坚持“趋利避害”原则。在持续减轻气候不利影响的同时,更应重视识别和利用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有利因素,将风险转化为机遇。应优先提升公众适应意识,强化科技研发与支撑,发布适应技术指南,加强能力建设与工具开发,构建适应技术体系等。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李政:应构造适应气候变化的闭环管理流程。首先,以科学评估为基础,强化数据的连贯性与跨领域协同。其次,战略协同是关键,推动适应与减缓从“分割”走向“合力”。需要在政策设计层面明确协同路径,将适应要求嵌入能源、交通等减排重点领域规划,通过碳市场收益反哺脆弱地区适应工程。再次,需构建“系统化、规范化、可操作”的治理体系,明晰责任分工,建立全生命周期评估机制。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遥感技术应用研究所所长严登华:要将气候变化应对理念有机融入政策制定、产业规划与公众教育之中,通过制度引导、文化培育和社会动员,使气候韧性成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在发挥现代技术集成优势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与民生保障,构建从风险预警到成效评估的全链条闭环治理机制,让气候行动既富有成效又充满温度。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室副主任韩振宇:加强适应气候变化领域的基础研究,特别是促进气候变化风险、适应气候变化成本效益的量化评估研究,发展相匹配的投融资工具建设,激发适应气候变化的市场活力。

  碳市场成为温室气体减排主渠道

  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绿色低碳发展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周长波:全国碳市场启动后,生态环境部陆续开展了电力行业碳排放数据质量的监督帮扶和飞行检查工作,有效地促进了政策制度的健全、人员能力的提高、技术规范的完善和数据质量的提升,保障了全国碳市场健康稳定的推进和运行。建议进一步完善技术规范体系,探索分级分类管理,加强监督执法效能,强化各级能力建设,开展信息化智能化监管。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减污降碳协同研究部副主任张彬:我国积极构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按照“标准—数据—核算—应用”的产品碳足迹工作全流程以及各类主体相协同的方式推进各项工作,规则标准和因子数据“两大基石”以及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分级管理、信息披露“三项制度”已初步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下一步,建议就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开展细化研究。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一方面,通过扩大强制碳市场的行业覆盖范围,引入配额有偿分配方法,引入第三方投资机构,开展配额衍生品交易等方式提高强制碳市场减碳的效益和效率。另一方面,推动国家碳排放目标分解考核方式改革,由强制碳市场管控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碳排放,碳市场管控范围以外的碳排放则由地方分担负责。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生态环境经济政策研究部副主任朱磊:建议出台短期配额供给调控政策;启动投资机构入市,分阶段引入不同类型投资机构;开展配额质押、回购等金融业务,引导市场形成多元化的配额需求;印发发电行业中长期配额分配方案,向市场释放中长期政策信号;加强信息披露,引导市场形成合理预期;加强监管执法,严厉打击操纵市场、扰乱市场行为。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5日 09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