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口耳间的中国】
作者:王莹莹(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讲师)
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中华儿女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活态展示。湖北作为古代楚国的中心,孕育了以湖北方言为载体的多种口传文化,无论是以“说”为主的民间故事、谚语、歇后语,还是以“唱”为主的歌谣、小戏、曲艺等,皆形态各异,内涵丰富。为促进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亟须多模态采录、多形式推广、全方位研究。
2020年至2024年,“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项“湖北口头文化的采录整理及数据库建设”项目,对湖北口传文化做了全面调查,选取了44个方言点,遴选出112位发音人,共采录民间故事844个、歌谣2394首、俗语7832条,音视频总时长达132小时,转写文本约900万字。其中,湖北歌谣作为湖北口传文化的代表形式,承载着荆楚地区文化和历史的珍贵记忆,呈现出鲜明的方言特色和独特的荆风楚韵。从江汉平原的田歌到鄂西土家族的情歌,从鄂东孝感地区的民间小调到宜昌山区的峡江号子,湖北歌谣在多元地理环境和历史积淀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价值。
传承楚歌遗韵 赓续千年文脉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两千多年前宋玉笔下的楚地歌谣盛景,如今在荆楚大地上仍然可见。在楚国故都纪南城(古称“郢都”)的腹地,荆州马山镇的田间地头,依然传唱着与楚歌一脉相承的“马山民歌”。这种“一领众和”的田歌形式,与古籍记载的“扬歌”“郢中田歌”遥相呼应,宛如楚声楚韵的“活态化石”,让千年前的音律穿越时空,在今日的乡野间悠然回荡。
楚地古歌虽短,却因“兮”“些”“只”等语气助词而独具韵味。马山民歌承袭了这一音律特点,广泛使用“耶”“咧”“哟”等。如《喇叭调》:长的是喇叭(耶),短的是唢呐,(哩哩啦哩啦哟)吹得好优雅(耶)……正月(呃)十五(呃)闹元宵(咧)……
此外,湖北歌谣中还保留了不少古楚语词,以“謰謱”为例。《楚辞·九思·疾世》云:“嗟此国兮无良,媒女诎兮謰謱。”王逸注:“謰謱,不正貌。”洪兴祖补注:“謰謱,语乱也。”扬雄《方言》亦载:“㘓哰、謰謱,拏也……南楚曰謰謱。”《辞海》《辞源》释为“言语支离繁琐的样子”。现代湖北方言使用其倒序形式“謱謰”,义为“言语啰唆,逻辑凌乱”。如丹江口民歌《洋烟闹五更》:一一呀更儿呀在绣房,两眼泪如梭哟……他还说小奴家有些謱呀謰……
这些跨越千年的语言印记,让我们得以在歌谣的吟唱中触摸到楚文化的原始肌理。
彰显方言韵味 解码地域文化
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往往以不同形式渗透于唱词中。调查中发现,湖北歌谣中的方言元素俯拾皆是。如咸宁童谣《眏牛谣》:株朵花,六皮叶,眏牛伢崽真作孽。一日到黑牛做伴,塘嘞洗脚庙嘞歇。
这首童谣基本由方言词语连缀而成,描写了放牛娃的生活状态。其中,“眏牛”指“放牛”;“株朵花”即“栀子花”;“皮”是量词,表“片”;“伢崽”称“小孩子”;“作孽”义为“可怜”;“一日到黑”即“一天到晚”;“塘嘞”“庙嘞”中的“嘞”是方位词,表示“里面”;“歇”是“睡觉”的意思。方言词语的运用凸显了歌谣的地域色彩,使其生动活泼,妙趣横生。
歌谣中的衬字、衬词使用也极具特色。如荆州民歌《叮当调》:日头渐渐(哟)往(哎)下藏,(嗦哩么子哟,嗦哩么子哟喂哟)情姐出来收衣裳(啊),(嗦哩么子啷哎啷哎,嗦哩么子啷哎啷哎,啷哎啷哎嗦哩么子哟)郎在何哇,奴的哥哥,(叮子叮)(当子当)……
唱词中嵌入了“嗦哩么子哟”“叮子叮”等大量衬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女子以收衣之名看情郎的情景,极富生活气息与地方特色。
反映荆楚风貌 展现中华气度
湖北歌谣鲜活地记录了地方特有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精神,勾勒出别具一格的语言民俗文化景观。江汉平原水网交织,江河纵横,于是广为流传的“水味歌谣”应运而生,如“放簰号子”“夜行船歌”“太白渔歌”“襄河谣”等。除“水”味十足外,江汉平原的田歌也颇具“田”味,农民在田间劳作时会即兴哼唱打麦歌、扯草歌、栽秧歌、车水歌等。鄂西南土家族地区多崇山峻岭、层峦叠嶂,形成了独特的山陵地貌,因此土家人的民歌以山歌为主且具有“高腔”韵味。
文化因包容而生,因开放而盛,中华文化之所以包容四海,兼纳百川,与中华民族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文明理念密不可分。湖北地区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积淀,呈现出明显的多方言、多文化交织的特征。如鄂西北地区处于鄂豫陕渝交界地带,当地民歌具有显著的多元语言文化特征,其中房县民歌保留着《诗经》的古风古韵,官渡民歌反映了秦巴民俗风情,向坝民歌则体现出巴楚文化的交融。“太阳照山岗啊,到处喜洋洋,吕家河民歌传呀嘛传四方呀,哎民歌传四方,哎呀,歌声多嘹亮。”丹江口的吕家河民歌则是南北交融、东西荟萃的产物,深受巴楚文化、秦楚文化、武当道教文化及神农文化的多重影响,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中华民族赓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湖北歌谣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以方言为载体,以“口授心传”为主要传承方式,形成方言与文化的活态传承,延续着地方文化血脉。保护传承湖北歌谣,就是赓续中华文脉,有利于厚植文化自信,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荆楚篇章。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7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