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着力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着力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19 02: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让技能人才更多更能⑤】

  作者:李珂(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

  高技能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目前,我们高技能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高技能人才供给量与劳动力市场的旺盛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不匹配。我国技术工人队伍中“四多四少”的现象依然存在,初级工多、高级工少,传统型技工多、现代型技工少,单一型技工多、复合型技工少,短训速成型技工多,系统培养型技工少,熟练掌握新型技术的高技能人才供应尤其不足。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形成,产教融合深度广度有待挖掘。当前,校企合作仍面临一些体制和机制障碍。如校企共建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产业学院等,因涉及土地、设备等产权界定问题在实践中较难操作。

  一些新型技能岗位的技能标准滞后,导致技能人才培养与技能标准脱节,尤其是实践能力培养机制不完善。在高校和职业院校不同程度存在专业设置滞后产业需求的现象,“用过去知识教学生解决未来问题”,数字化技能实践不足、跨专业交叉融合课程欠缺,缺乏对人工智能、多模态模型等前沿技术的覆盖。

  薪酬待遇差距大,职业发展空间受限。随着“新八级工”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我国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不断完善。但由于以技能为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尚未完全建立,技能人才与管理类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工资差距仍然较大。同时,由于高技能人才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缺乏有效的“通行证”,导致技能人才职业发展仍然存在通道狭窄、学历受限、流动不畅等问题。

  企业自主培养积极性低,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突出。由于没有人才考核评价的自主权、员工流动性较大、培训成本较高等原因,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不足,未能建立起覆盖高技能人才职业生涯全周期的技能培养体系。这些问题,亟待在未来人才培育和产业发展中得到破解。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9日 04版)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