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江苏南京举办全球创客大赛:让数字创意唤醒“永不消失的遗产”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江苏南京举办全球创客大赛:让数字创意唤醒“永不消失的遗产”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19 02: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坐船游览秦淮河,河岸边的公园里很多老人在聊天下棋;在中华门,许多孩子认真听着讲解;在大报恩寺琉璃塔下参加点灯仪式……这些都让我感受到历史与今天的人们紧紧相连。”南京这座古城深厚的历史底蕴与鲜活的生活气息,让来自希腊的青年埃伊里尼·兰皮里记忆深刻,并成为他在创客大赛中的灵感之源。

  近日,历时三个月、以文化遗产为主角的创意盛会——2025“永不消失的遗产”全球创客大赛,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圆满落幕。来自19个国家的700多位选手参加,8支队伍进入决赛。各国青年创客结合数字技术与装置艺术,勾勒出数字创意激发文化创新表达的生动图景,共同探索文化遗产保护新路径。

  今年是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40周年,这场大赛为推动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深度融合写下生动注脚。大赛以“一城·一塔·一河”为叙事主轴,串联起明城墙、大报恩塔与秦淮河三大城市文化地标。青年创客们从城砖、塔铃、秦淮夜色中汲取灵感,打造“愿河”“流光叠影”“回声之冠”等一系列互动装置,让文化遗产不只是静态的展示,还可以成为一种可互动、可参与、可感知的当代体验。

  由中国、阿塞拜疆、印度三国组成的“丝路余声”队凭借作品《生铃之园》夺得桂冠。他们用消失已久的风铃唤醒城市记忆,寄托着“有风就有记忆”的诗意表达。“在南京,不仅能看到建筑本身、看到历史,更能看到人们愿意付出努力去守护历史。”队员阿瑟夫·格鲁扎德说,“我们装置的灵感就是大报恩塔的风铃。我们尝试将这种元素应用到设计里,并保留它的文化内涵。”

  “这是一场很有意义的实践,不仅为博物馆带来更多年轻创意,也为国际文化交流搭建了平台。”大赛评审、博物馆顾问丽兹·莫里亚蒂表示。

  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城市,南京以其包容与开放吸引全球青年汇聚。大赛不仅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参与,也得到清华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全球13所高校支持,形成跨国、跨学科的知识网络。

  在半个月的驻地创作中,31名决赛选手走访中华门、南京城墙博物馆、秦淮画舫和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等,体会到南京“深厚历史与日常生活交织”的独特质感。其中,“InterAct(互动)”队由英国、希腊、德国选手组成,他们尤其关注秦淮河从古至今对南京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创作出《时光之河》这一作品。该队选手埃伊里尼·兰皮里说:“走在南京的大街小巷,我真正理解了这座城市的生命力。”来自“像素宝塔”队的印度创客索拉布库马尔也感叹:“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带来了更丰富的创作灵感。”

  获奖作品《生铃之园》将于赛后落地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天台,面向公众开放,成为南京文化旅游的新场景。面对数字化浪潮,如何让博物馆守住文化根脉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答案正是推动“创意—产品—产业—经济”的良性循环,让文化遗产以更鲜活的姿态融入当代生活。

  赛事还通过参与式设计工作坊邀请市民与创客同台交流,为装置设计注入了生活化视角。“能不能加个摇签筒?老人小孩都能玩。”现场观众的一句话,让“数字盐水鸭”团队的董力源眼前一亮。原本团队将互动对象锁定为18至30岁的年轻人,而这个带着老南京市民生活印记的建议,让他们决定调整方案——将传统摇签筒与数字许愿墙结合,摇出的不仅是签文,还有秦淮河畔的历史故事。

  在此次大赛中,“13所国际机构+超20位中外专家导师+近700位全球青年+N个公众节点”构成多元参与主体,让更多人形成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人人参与”的社会共识。未来,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将加入这场文化对话,让“共同的遗产”真正成为“永不消失的遗产”。

  (光明日报南京8月18日电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9日 16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