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袁枚的饮食三昧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袁枚的饮食三昧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22 05: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谈文绎史】

  作者:许蓓蓓(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

  乾隆三十六年,袁枚修整随园,自此开始了“园中花竹水石,皆得自然之趣”的闲适生活。这位以诗文名世的才子,在《随园食单》中,将饮食之道推演成一门精妙的养生哲学。

  袁枚所处的时代,江南地区经济繁荣,饮食文化蓬勃发展。然而,当时厨界盛行“浓油赤酱”之风,许多厨师为了追求菜肴的浓郁口感和诱人色泽,不惜大量使用油脂和酱料。这种烹饪方式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味觉需求,却严重偏离了食材本真的味道,同时也对健康造成了潜在威胁。袁枚认识到这种烹饪方法的弊端,在《戒单》开篇即言:“戒外加油。”袁枚进一步言:“俗厨制菜,动熬猪油一锅,临上菜时,勺取而分浇之,以为肥腻。甚至燕窝至清之物,亦复受此玷污。”

袁枚的饮食三昧

清代尤诏、汪恭绘《随园女弟子图》(局部) 图片由作者提供

  袁枚对《黄帝内经》中的“五谷为养”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主张“使一物各献一性,一碗各成一味”的烹饪理念,强调每一种食材都应充分展现其独特性质,每一碗菜肴都应拥有独一无二的味道。在他的记录中,“程泽弓蛏干”这道菜,仅采用陈酒进行蒸制,利用陈酒的醇厚香气来衬托蛏干的鲜美,而不添加繁杂的调料,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蛏干的原汁原味;“杨中丞豆腐”则只用鸡汤细细煨煮,让豆腐在鸡汤的温润滋养下,慢慢吸收鸡汤的鲜美,变得口感嫩滑、味道醇厚,同样尽显存留本味之妙。这种“味得其真”的烹调理念,恰与清代文学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所倡导的“蔬食第一”的主张有异曲同工之妙。

  《须知单》中“迟速须知”一条,字句虽简,却将饮食的时序之要说得通透。袁枚把宴席分为“三日之约”与“斗然客至”两种境况:前者可“平章百味”,后者则只能算“急就章”。短短一句,揭示了饮食至理——食物的精微滋养,非经时间酝酿不可得。在他看来,仓促而成的饭食,不仅失却待客之礼,更伤脾胃之和。“凡人请客,相约于三日之前,自有工夫平章百味。若斗然客至,急需便餐……必须预备一种急就章之菜……不可不知。”这番见识,恰与苏州老厨师的做派暗合:清晨购得活鱼,先养于清水缸中,待其吐尽泥沙;午间慢火煨汤,撇沫去腥必亲力亲为;及至暮色初临,方成一盅清白鲜香的鱼羹。这般从容,不正是《庄子》所谓“与物为春”的境界吗?

  袁枚笔下亦不乏此类慢工细活,如“乌鱼蛋”,“须河水滚透,撤沙去腥,再加鸡汤、蘑菇煨烂”,火候不到,则腥气难除;又如“鲥鱼”,“用蜜酒蒸食,如治刀鱼之法便佳……万不可切成碎块,加鸡汤煮”。真正的美味,从来不在急就章里,而在时间的酝酿中。正如他推崇的“蒋侍郎豆腐”,需“每块切成十六片,晾干,用猪油熬……缓缓起锅”,若贪快省事,便失其真味。

  饮食之道亦是养生之道。慢下来,才能品出真味。静下心,方得滋养身心。

  在《随园食单》的“变换须知”里,“一物有一物之味”这一论断,彰显出袁枚对饮食养生的独到见解。他主张“多设锅、灶、盂、钵”,反对“混而同之”。这种对食材独特个性的珍视,绝非简单的烹饪偏好,实则是蕴含着“因物施养”的养生法门。

  《随园食单》中关于“蟹羹”和“剥壳蒸蟹”的记载,是“各遂其性”烹饪实践的例证。“蟹羹”的制作,忌讳用杂味掩盖其本身的鲜美。螃蟹本身鲜美无比,若加入过多调料,便会破坏美味的纯粹。而“剥壳蒸蟹”则注重保持螃蟹的全形独蒸,让螃蟹在蒸汽的包裹中,完整地释放出自身的鲜香。这种烹饪方式,与陆羽《茶经》中讲究的“茶有九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陆羽认为,茶叶从采摘到制作、冲泡,每一个环节都有讲究,需要精心把握。袁枚的饮食之道亦是如此,他深入把握物性之微妙,根据不同食材的特点,采用最适合的烹饪方法,让食材的本性得以充分展现,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袁枚晚年自号“仓山居士”,在随园莳花种菜,活到八十二岁。显然,这位美食家深谙“口腹之欲”与“养生之道”的平衡之术。读《随园食单》,如见袁子才(袁枚字)布衣芒鞋,立于厨房“指点江山”。火候不到,虽山珍海味,俱属枉然。此言岂独烹调哉?养生之道,亦在掌握生命的火候耳。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2日 16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