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经济学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读《通向繁荣之路:经济学家为什么争论》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经济学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读《通向繁荣之路:经济学家为什么争论》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23 02: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刘尚希(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院长、教授)

  如何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如何把握社会的运行轨迹?对于这些问题,不同学科提供了多元的解读视角。其中,经济学视角因其在触及本质规律和经世致用方面的独特优势,显得尤为重要。近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经济学家、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原副校(院)长王东京教授的新作《通向繁荣之路:经济学家为什么争论》。该书聚焦“增长与发展”“经济均衡与就业”“产权与价格”等经济学核心议题,系统梳理了不同时期经济学家的理论演变,并对我国的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解读和合理化建议,是一部从经济学视角解读经济社会发展的力作。

经济学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读《通向繁荣之路:经济学家为什么争论》

  该书以“经济学家为什么争论”这一副标题为引领,回溯经济学说史,系统地阐述了不同历史阶段经济学家们的核心争论点,并对其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析。作者将经济学原理区分为“经济学定律”和“经济学定理”两大类:前者受特定“时空条件”约束,条件改变则定律失效;后者则要求假设与推论间存在真实的因果关系,否则理论根基便会遭受质疑乃至被推翻。书中广泛探讨了马克思、亚当·斯密、李嘉图、威廉·配第、熊彼特、费雪等众多著名经济学家的观点,并将他们对不同问题的争论分专题呈现。如开篇“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章节,首先回顾亚当·斯密提出的这个经典比喻,继而剖析了20世纪30年代围绕计划与市场关系所爆发的国际性大论战,梳理了米塞斯、哈耶克、科斯等学者的核心观点,之后以公共品“灯塔”为例,辨析政府与市场的各自作用边界,最终水到渠成地阐明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论断的深刻内涵。

  该书致力于解疑释惑,从经济学家的视角引领读者探究经济社会的运行规律。经济学的许多概念和理论看似“反常识”,根源往往在于我们未能从专业视角进行深入考察与验证。书中诸如“企业为什么存在”“储蓄为何等于投资”“机器会增加失业吗”等篇章标题,恰好体现了作者从经济学逻辑出发剖析现实问题的方法论。本书强调不可对经济学概念望文生义,多处对容易产生误解的术语进行了廓清。例如书中阐明,“合成谬误”并非市场失灵的表现,而是供求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换言之,其本身就是经济规律,应善加利用而非试图改变。又如,“价格歧视”虽字面易引致对“不公平对待”的联想,但经济学中实为中性概念,指供给稳定而需求不稳定条件下自然产生的市场行为,不具歧视性色彩。强烈的问题意识贯穿全书,若能结合现实经济困惑阅读,读者必能收获更丰厚的认知体验。

  尤为可贵的是,该书直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深刻解读国家经济政策,提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建议。近年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科学决策与深化改革功不可没。书中不仅对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等宏观战略进行解读,更对多项具体经济政策进行阐析与优化建言。在《供给学派与供给侧改革》章节中,作者指出,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在于“调结构”,有别于西方供给学派侧重“减税扩投资”的主张,据此厘清了学界的相关误解。进而,作者针对如何深化供给侧改革,提出了进一步放开价格、提供公共品并保护产权等具体建议。通过本书的解读,读者能深切领悟到国家经济决策背后严谨的经济学逻辑,以及政策与时俱进、不断优化的内在必然性。

  在写作特色上,作者巧妙地结合自身经历讲解理论,运用深入浅出的案例分析,辅以娓娓道来的语言风格,使这部著作具备大众亲和力。例如在剖析“搭便车”争论时,作者明确指出,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竞争不受限,“搭便车”现象难以持久。他列举了学术界用以支持该现象的几个经典案例——安装红绿灯、“三个和尚没水喝”及失火救邻等,并逐一予以辩驳。

  该书凭借对经济学大家理论的精湛剖析、对现实问题的深度关切以及犀利明快的行文,为读者洞悉复杂世界的运行机制,理解不同学派交锋的深层逻辑,最终把握通向繁荣的路径,提供了更为透彻的认知框架。这是一部有助于各界读者读懂经济世界、增强经济思维素养的重要读本。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3日 12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