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活力中国调研行】
光明网记者 王礼林 光明日报记者 张青 冯家照 闫槿 耿海军 高建进
“可别小看这只杯子。”在福建泉州德化全球陶瓷选品中心展厅内,负责人张瑞艳手持一只白瓷杯,话语自豪,“在‘中国白’与漆画工艺的双重赋能下,以前只卖一二十元的杯子,如今能卖到近千元呢。”
连日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团在福建调研时发现,这个夏天福建的消费市场有点“火”:泉州蟳埔村“簪花围”、福州烟台山“三条簪”很火,晋江传统村落梧林、厦门“屿见闽南·时光幻境”很火,德化“中国白”也很火……八闽大地,山海之间,文旅经济处处涌动着勃勃生机,正奏响文化与产业共鸣的交响曲——
从业者“坚守唱戏”:
让精神源泉变为致富密码
“蟳埔簪花”被誉为“行走的花园”,近年来风靡全国。
走进蟳埔的古弄小巷,只见簪花店林立、游人如织。慕名前来体验簪花的游客正在镜头前摆出各种姿势,留下最美的回忆。
“我做簪花有54个年头啦,给你看看,我还获过奖呢。”在一家簪花店内,66岁的簪花师黄极芬头戴簪花、眉眼含笑。她说,簪花这份祖传手艺不仅传承了乡土文化,更让她在家门口淘到了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簪花热”不仅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更激活旅游、餐饮、住宿等一系列衍生消费,成为泉州文旅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蟳埔村光旅拍店就有近300家,游客日均2万人次,拉动消费超50亿元。
福州,上演着同样的故事。在烟台山、三坊七巷等景区,提供福州“三条簪”妆造体验的商家订单不断。这一蕴含女性坚毅精神的传统头饰,其文化意义被重新发掘,已成为游客体验的新方式。
从茶具餐具到白瓷工艺品,从吉祥纹样到花鸟鱼虫……在全球陶瓷选品中心,记者亲眼见证了德化的匠人们以传统文化为底色,将“中国白”的纯粹演绎到极致。
“作为中国瓷器的典范,德化白瓷始终秉持着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在德化县陶瓷发展中心副主任寇婉琼看来,“这种对瓷白的极致探索,正是中国人‘君子如玉’精神追求的生动体现。”
而这种执着追求和创新坚守,最终转化为看得见的经济效益。据统计,2024年德化陶瓷产业集群规模达663亿元,同比增长15%,全县陶瓷企业超4500家,从业人员10多万人,产品远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政府“搭台撑腰”:
让古村新景提升文化体验
位于晋江的传统村落梧林,保留着20世纪初至今130多栋各式各样的闽南官式大厝、哥特式建筑、罗马式建筑等古建筑,拥有兼容并蓄、延续至今的侨乡文化。
记者甫一进村,便被眼前这些瑰丽奇幻的红砖古厝所震撼。行走其中,仿佛步入一个百年原生态村落式建筑博物馆。然而多年前,这里还是个“空心村”,人口少、环境差。为让这些历史建筑重焕光彩,晋江市决定“整村保护下来,好好开发建设”,以侨乡文化阐释为统领,通过固态保护、活态传承、业态提升,为古建筑注入生机和活力。
“政府投入改造的底气就在于,这里大量的历史建筑都是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晋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黄少伟自豪地说,“你看现在多漂亮,随手一拍就很出片。”
如今,漫步村中,处处可见游客穿娘惹服、戴簪花、品美食,沉浸式体验侨乡文化和南洋风情。据悉,2021年以来,梧林村接待游客超6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亿元。
除了古村改造活化,创新消费场景也是当地政府的发力点。在全国首个闽南文化主题景区——厦门“屿见闽南·时光幻境”,游客可穿越时空感受闽南千年历史文化,一站式体验闽南非遗技艺,一口气吃遍闽南特色小吃……
“我们打造景区的初衷,是提升游客的综合体验感,而非逛商场。”景区副总经理黄涛表示,在设计理念上更注重文化体验,通过去品牌化运营和差异化业态布局,避免同质化竞争。
据悉,自今年5月开业以来,景区三大演区、八大街区及116栋建筑,以超140场次互动演艺,推动形成“有感觉、想打卡、愿传播”的消费场景。
群众“买票入场”:
让消费热情激活发展引擎
广大游客用“脚”投票,造就了福建文旅的热度。
“自从在网上看到簪花照,就一直想来体验。”来自湖南长沙的幼师何丹,利用暑假带着一家11人自驾900多公里专程赶来泉州。在她看来,“文化是无价的,为喜欢的东西付出,很值得”。
像何丹这样“拖家带口”来闽开启一场文化之旅的游客不在少数。在梧林村,来自贵州的林女士一家5口,几乎人手一套簪花妆照。“这是我们的中国文化。”她轻抚女儿发间的绢花,笑着对记者说,“这次带全家来旅游,既想让孩子感受传统之美,也想把这份文化记忆带回家。”
无独有偶。在蟳埔村顺济宫前,记者遇到了来自湖北的高二男生小何,他头戴簪花、手持宝剑,刚柔并济展现出别样的飒爽英姿。对此,小何有自己的看法:“谁规定簪花是女性专属?只要是优秀文化,我觉得无论性别、年龄,全世界都可以共享。”
摄影爱好者架好机器在霞浦滩涂等候日落,游客乘坐“水上巴士”到莆田感受状元文化,年轻女孩在厦门换上传统服饰拍照打卡……追求传统文化体验的消费新风,正在八闽大地劲吹。
“福建在文旅融合方面做得很扎实,蟳埔、梧林等成功案例,都很有借鉴意义。”在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林本喜看来,文旅发展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应进一步加强文化供给创新,通过挖掘地方独特文化资源,打造示范性文旅项目,不断推动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
闽山莽莽,闽水泱泱。当文化自信与产业创新相遇,当传统与现代交融,山海之间,自有金山银山,自有无尽欢歌……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6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