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守护好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守护好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26 04: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专家学思】

  作者:孟玉萍、白加德(分别系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所高级经济师,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主任、研究员)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根基,科学研究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坚实支柱,科学普及是凝聚社会力量的重要纽带,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保护的协调推进,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路径。在我国麋鹿保护实践中,这些理念得到充分彰显,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活注脚。

  华夏大地曾是麋鹿的天堂,这一物种起源于距今约200万至300万年前,主要生活在我国长江和黄河流域的温暖湿润地带。新石器至商周时期,麋鹿数量达到鼎盛,是古代先民们狩猎食用的主要动物之一,在安阳殷墟等考古遗址曾发现大量麋鹿骨骼。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麋鹿在文学、艺术、中医药等领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早在甲骨文和石鼓文中就有“麋”字的记载,《诗经》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经典诗句至今为人传诵,李白、苏轼、白居易等历代文人也都曾留下与麋鹿有关的诗文。

  每一个物种都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作为食草性动物,麋鹿是湿地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它们在湿地中通过取食芦苇、菖蒲等水草,控制湿地植物的过度生长,在水体中排泄的粪便又成为鱼类等水生生物的营养来源,构成了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地球生态系统的持续和稳定需要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作为保障。地球上每灭绝一个物种,就会引发与之相关的约20种物种消失,继而导致食物链断裂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给人类社会带来深刻影响。

  由于过度猎杀和战争影响,麋鹿曾在我国本土不幸灭绝。1985年,中英两国携手启动麋鹿重引入项目,22只麋鹿踏上归途,这群漂泊“游子”终回故里,由此开启了我国麋鹿保护的崭新篇章。凭借科学的保护策略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这一珍稀物种重获新生。麋鹿种群恢复的艰辛历程,不仅充分彰显了科学研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关键作用,更展现了国家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保护体系所蕴含的强大力量。

  科学研究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支撑。麋鹿回归以来,科研人员围绕遗传、行为、疾病防控、饲养管理等关键领域开展深入研究,成功突破疾病防控、饲养管理、遗传瓶颈“三道难关”,绘制出麋鹿种群复壮、迁地建群、野化放归的科学路线图,取得了数量过万、迁地近百、栖息地修复、重建野生种群的积极成果。科研人员还建立起涵盖应激、繁殖、营养、消化、免疫能力等多项指标的多参数监测体系,动态掌握鹿群健康状况,主动开展预防与应对工作,为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今天,科技的发展,遥感技术、DNA条形码等保护技术的应用,为生物多样性监测、物种识别、栖息地管理提供了更多新的手段,人工智能、大数据、无人机等技术提升了监测与管理效率,基因库等建设也为濒危物种的保护提供了长远支撑。

  教育作为塑造公众意识与行为的重要力量,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麋鹿保护实践中,我国构建起国家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保护体系,通过学校教育、生态旅游和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公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显著提升。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如今已成为北京城南集低碳、生态、休闲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学习。在潜移默化中,生态保护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从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政府主导到社会力量踊跃参与,共同织就一张立体的保护网络;生态旅游与科普教育蓬勃开展,让麋鹿的故事走进更多人心中。现在,我国麋鹿种群数量已经突破1.4万只,在黄河两岸、长江之畔、黄海滩涂,鱼翔浅底、鸟兽欢鸣的壮美图景正徐徐铺展。

  生态保护是关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国一直十分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除了麋鹿,大熊猫、朱鹮、苏铁等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也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些成功实践,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积累了宝贵经验,更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贡献了中国方案。目前,980种动物、455种植物列入2021年发布的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强物种保护的科学研究,深入推进科学普及,不断完善生态系统保护机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人类与生物多样性之间存在着共生共荣的内在联系,应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各方应协同发力,共同守护生物多样性,守护好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6日 07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