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抗战文艺新作·文学】
作者:明飞龙(赣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在当代文学史中,民间视角成为抗战书写的重要方式。这不仅是一种小说叙事方式的改变,也是一种历史观念的变革。它试图以平凡的“人世间”视角展现历史,从而表现在滚滚历史洪流中普通人的觉醒、抗争、坚韧、牺牲,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绽放出的人性与血性的光辉,进而展示我们民族那些无名英雄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及其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的意义,同时也表达对这场战争更丰富、更立体的理解和认知。作家陈斌先发表于2025年第8期《北京文学》的小说《正阳阁》就属于这类书写。
《正阳阁》讲述抗战期间正阳一支地下抗日队伍掩护新四军首长出关的故事,也讲述主人公俞大彪从信奉“神仙”的郎中到成为一名战士,再到被人们深切纪念和缅怀的故事。他因为“井下请佛”“舍家建观”而为全城人所知,因为他对神的信仰而与石匠发生冲突。作为地下抗日武装领导的石匠,为了用好俞大彪的医术,安排女队员孟小碗接近他。孟小碗得知俞大彪想学民间技艺“走阁”,就请人教授他“走阁”技艺,从而成功走近俞大彪。在孟小碗的影响下,在朴素的民族认知中,俞大彪走进了抗日队伍。在老婆被鬼子杀害之后,他跪在真武大帝面前发誓复仇,最终和孟小碗一起牺牲,同时带着对孟小碗的深情,“有你陪伴,死也闭眼”。一个鲜活的形象立在读者眼前。与俞大彪紧密相关的孟小碗,是一位勇敢的抗日战士,也是一位唱淮词的多情女子,她让无法理解宏大口号的俞大彪和她站在一起而成为抗日队伍的一员,这有她对俞大彪民间信仰的理解,也有相互之间日渐滋长的情感。而当她和俞大彪被捕并经受严刑拷打时,“咬咬嘴唇笑了笑,那笑既像轻声问候,又像家长里短,充满了淡定和释然”。面对俞大彪直白深情的表白,她唱着淮词,无畏地走向生命的终点。故事在淮词中走向高潮,我们也在那生命的绝唱中感受人性的美好与血性的光芒。小说结尾这样写道:“之后,正阳关走阁时,阁童除了装扮佛祖和神仙之外,也喜欢把俞大彪和孟小碗扛在肩上,群众说,受过真武大帝点化的人,不是神也是仙。”他们,这些历史上的无名者,因为他们的勇敢与大义,因为他们的热血与牺牲,以民间的方式被铭记。
这样的安排是《正阳阁》的独特之处,作者以这样的人物形象告诉我们,那场事关民族存亡的抗日战争与每一个中国人有关。这是作者的民间视角,也是作者的写作立场。小说中作者引用了两则材料:“民国二十七至三十四年,七年时间,共产党正阳关地下交通站,掩护新四军高级指挥员和战士来回过境二百八十二人次,递送情报一千六百九十六回,交通站先后牺牲五十六名战士。”“一九三八年二月,彭雪枫率一批红军干部前往河南确山竹沟发展抗日力量,三月彭雪枫只身前往苏北,在正阳关交通站的掩护下,顺利过关,途中牺牲战士无数。”它们在与小说形成互文关系的同时,也在告诉我们抗日战争的真正重量由无数逝去的平凡生命所背负。作者的书写是对平凡生命的礼敬,也是对民间世界的深情凝望。而作者“凝望”的方式也同样意味深长。米兰·昆德拉说:“小说家是一个发现者,他一边探寻,一边努力揭开存在的不为人知的一面,他并不为自己的声音所迷惑,而是为自己追逐的形式所迷惑,只要符合他梦幻的形式才属于他的作品。”好的作家都不急于表达自己的“声音”,而是耐心组织恰当“表达声音”的形式。
除了通过互文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抗战的理解及对历史无名者的敬意之外,作者还把故事编织在看似散漫、实质精巧的形式之中。小说在孟小碗愉悦的淮词“古庙宇,老祠堂,雕梁画栋隐壁墙”吟唱中开始,也在孟小碗决绝的淮词“古庙宇,老祠堂,雕梁画栋隐壁墙”吟唱中抵达高潮,这是一种艺术形式的闭环,也是一种情感世界的升华,同时,这句淮词是写实也是象征,是小说内涵的核心隐喻:伟大的力量来自平凡的民间。而“走阁,唱淮词,十八番锣鼓开道”不仅是地下抗日武装掩护首长出关的手段,也是正阳大地民间世界的艺术表达。淮词中有柔软与期盼:“淮词小调愁绪绵,万盏灯火盼团圆。”也有慷慨与激昂:“一滴滴呀一串串,血泪成河来祭奠。”在干净、简洁、明快、活泼的行文中,淮词吟唱如一颗颗珍珠在跳跃,这既是作家叙事的需要,也是作品情感表达的诉求。而伴随着淮词吟唱的还有精彩的动作描绘,比如,“别看孟小碗……单就一只瓷碗,便能敲出万千调门……不是响声迷人,而是手势变化多端。你看,兰花指、阴阳扣、绕指头,一番操持后,‘嘎’地停住手势,一双筷子才干净利索地击响手中的瓷碗。”这类文字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叙事而有了独立的意义,它是对孟小碗娴熟技艺的描绘,也是对俞大彪民间信仰生成环境的暗示。这是作者对笔下人物的喜爱,也是作者对民间世界的热爱。在这样鲜活的民间世界里,冒险行为也有着美好的氛围。在民间叙事里,“偶然”与“不确定”总是如约而至。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唱淮词的女子,看到孟小碗失踪多年丈夫后的一句感叹,在不经意间改变了“历史”。这是作者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是作者对历史的理解。如此,作品在这样的艺术形式中,获得了意义与情感的力量。
如果说宏伟的抗战史诗书写是一首交响乐,结构复杂、构思宏大、表现丰富、深厚悠远,那么《正阳阁》就是一曲民间小调,朴素、真挚、热烈、悠扬。尽管在这曲民间小调中,有些音色可以调整得更饱满、更具张力,比如俞大彪与孟小碗之间关系的书写,但整曲小调依然有着迷人的魅力,它在信念与热血的浇灌下变得壮怀激烈、慷慨嘹亮。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7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