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守护文明和人性的微光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守护文明和人性的微光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27 04: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抗战文艺新作·文学】

  作者:邹文兵(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吴洲星的长篇小说《钟声》(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25年6月出版)以抗战时期宁波实业家竺梅先、徐锦华夫妇为原型,讲述他们毁家纾难,创办教养院收容六百余名孤儿,践行“既养且教”理念的感人故事。作品以真实历史为基底,以童年视角重构抗战记忆,聚焦战争孤儿的精神救赎,揭示战争与文明、毁灭与重建的辩证关系,将民间社会守护文明和人性的微光升华为民族精神韧性的文学见证。

守护文明和人性的微光

书中插图 钟雪婷绘

  战争的残酷,于成人是血火战场,于儿童则是生存根基的彻底崩塌,其创伤尤为深重且隐秘。作者敏锐捕捉到这群漂泊孤儿于战争夹缝中寻求自我、相互扶持、艰难成长的轨迹。小说主角叶湛秋,是上海轰炸的幸存者,一夜之间被夺去双亲的温暖,只余一把承载着亲情余温的小号在怀中呜咽。短暂的寄居生活如履薄冰,最终因不愿成为他人的沉重负担而主动投入冰冷的街巷,在恐惧与饥饿中挣扎。命运的偶然,让他与同样流离失所的常州兄弟大华、小华和坚韧自持的林红叶相遇。在善意的指引下,这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共同登上驶往奉化教养院的“谋福号”。这艘船的名字本身,便是对漂泊者未来的一种深沉寓言与无声祈祷。

  坐落于奉化山间的国际灾童教养院,其存在即一种文明的坚守。它并非被动避难的收容站,而是战乱中主动构建秩序、重塑尊严、延续文明的精神堡垒。当孩子们初抵教养院,那回荡在山林的钟声以“柔而有力、节律清晰”的鸣响,构成一道迥异于战场喧嚣的精神屏障,“将战场的狰狞与粗暴隔绝于外”。这“如同佛音一般肃穆”的钟声,宣告着新生活的开启。规律的作息、有序的课堂、有组织的劳动,这些以钟声为节点的“制度化安排”,为曾经如飘零落叶般的孩童,构筑起安全感的堡垒与归属感的锚点。钟声有规律的鸣响并非冰冷的规训,而是赋予身份认同的温暖容器。孩子们不再是被战火遗弃的“多余者”,而是逐渐被制度接纳、被社群拥抱、被教育赋能的鲜活个体。教养院通过重建日常生活的神圣秩序与不可剥夺的尊严,为被战火碾碎的童年提供一片珍贵的喘息之地,更为他们模糊的未来描绘出希望的轮廓。那山间回荡的钟声,正是秩序与安全的化身,是抵御外部混沌与绝望的第一道庄严防线,它每一次响起,都如文明不屈的脉动,宣告着即使在最深的黑夜,人性的光辉仍有坚固的阵地。

  《钟声》着力塑造战时背景下多元人物群像,他们共同编织了一幅关于守护与成长的精神图谱。叶湛秋沉默中的坚韧与音乐禀赋,林红叶超越年龄的冷静与内在的柔软,大华对手工艺梦想与小华对实业家的憧憬,都赋予人物鲜明的个体性。他们的相遇、冲突、互助和在教养院环境中的点滴转变,如林红叶闻钟声而眼眶湿润的细节,细腻地展现了战争创伤如何在集体生活的温暖与教育的引导下,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修复与超越。教养院使他们逐渐褪去“弱者”的标签,成长为怀抱理想、有能力参与社会建设的少年。钟声所代表的秩序,不仅提供了庇护,更成为滋养精神成长的土壤。

  书中的梅先生、梅夫人身为教养院创办者,是战时中国民间脊梁的杰出代表。他们殚精竭虑,行为动机远超单纯的慈善义举,更蕴含着守护文明火种、延续民族未来的深切担当。还有围绕他们的工作人员,如负责筹措物资的许复兴、军事教官王老师、生活照护的阿香姨娘、掌勺食堂的老孙头等,共同构成一个将自身命运与孤儿紧密相连的守护者网络,与孩子们共同承担战时苦难、共筑精神家园。

  作品传递的希望与信念,蕴藏于教养院内每一位甘于默默教书、炊事、组织活动、守护孩童的普通人身上。梅先生断然拒绝日伪合作提议、最终在艰难中离世的情节,以及教养院终因时局维艰无奈解散的结局,更凸显这种民间守护的悲壮底色与历史真实。在山野间,没有猎猎战旗,唯有日复一日、穿透尘嚣的钟声,它叮咛着孩子们,也昭示着读者,在黑暗的时刻,对日常秩序的守护、对内心信念的坚守,本身就是深沉、坚韧的抵抗。“钟声”升华为一种信念的象征,一种超越个体苦难的精神召唤,如同湖水流淌过树木和草丛,也“流淌过藏在山林里的生灵”,为孩子们蒙尘的心灵注入澄明之光,唤醒他们对仁爱、希望、文明等永恒价值的感知。

  小说通过孩子们在教养院的具体实践,生动展现“钟声”所代表的文明教化如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文化知识的学习,种菜摘果的劳动,抗日话剧的排练,军事操练的汗水,都在无声地塑造着人格。刘宝松在公训后勇敢承认冒名顶替获得梅夫人嘉许,大华在“杨梅事件”中义正词严维护同学情谊,孩子们在乡村戏台上高唱抗日歌曲等情节中,我们清晰地看到,爱国、合作、诚信、责任等价值追求,正是在这些看似平凡的课堂与活动中得以扎根。特别是大华说:“我想明白了,日本人不走,我没法当一个木匠。”这句朴素的宣言,传达出个人理想与家国命运的共生关系,标志着“钟声”所传递的文明信念与家国情怀,已从外在规约内化为个体生命的自觉与担当。钟声,成为文明韧性的顽强证言,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下,宣告着人类对知识传承、人格尊严和良善秩序的追求永不熄灭。

  然而,战局的持续恶化如同无法驱散的阴霾。国际灾童教养院这艘承载希望的方舟,在日寇铁蹄踏入、海外募捐生命线彻底断绝,以及创办人梅先生积劳成疾、溘然长逝的多重打击下,最终被迫停办。庄严的钟声,在那一刻戛然而止。孩子们如蒲公英般再次被残酷的命运之风吹散,流落四方。但这沉默,绝非钟声所承载精神的终结。那柔韧而清晰的回响,早已内化为“叶湛秋们”生命肌理的一部分,成为他们精神世界永不熄灭的灯塔。当这群被钟声重塑过的生命个体,被迫离开山林庇护,走向更加广阔也更为复杂的世界时,那源自教养院的精神火种,便随着他们的足迹,悄然播撒向更辽阔的社会土壤。大华觉悟到个体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开始思考个人命运与民族危亡之间深刻的联结。当叶湛秋追问王老师行踪时,梅夫人轻声答“他们在为解放全中国尽力”时,更是精神火种熊熊燃烧的明证。曾经回荡在教养院上空的“钟声”,所象征的家国情怀与不屈信念,已然内化为一种力量。这股力量,在“叶湛秋们”心中,在千千万万如他们一样被唤醒的同胞心中,正悄然生长为投身民族救亡洪流的具体行动、磐石般坚定的意志,以及那份沉甸甸的历史担当。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7日 14版)

[ 责编:任子薇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