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陈凯(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特约研究员)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中华民族自古崇尚读书。阅读不仅滋养个体的心灵,也促进民族精神的发育。对于读书的重视,不仅构建了中国人崇德向善、亲仁明礼的品格,也铸就了中华民族重视文教、和合大同的文明底色。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已成为当下共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作品关注阅读本身,聚焦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书。
出版人吴尚之的新书《中国古代读书故事》(团结出版社),就是一本聚焦如何读书的书。该书从《二十四史》《清史稿》等65种典籍中系统梳理出历代读书故事共80则,除细致讲述人物生平、读书故事外,还着重提炼古代先贤修身重德、志存高远、勤奋刻苦的读书精神,以期对当下读者有所启迪。
书中的读书故事,既有“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妇孺皆知的典故,也有一些对读者而言相对陌生却富有启示的故事。比如,出自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的“邴原泣学”。邴原幼时丧父,见邻舍孩童入学,因家贫不能从,竟在路边“号泣不止”,私塾先生问其故,他回答:“欲学无资,故悲。”先生感其志,收他为徒。后来邴原刻苦读书,终成魏晋名儒。再如,出自黄宗羲《南雷诗文集》的“卖鸡市书”——明代贤士杨士奇家道贫寒,但爱书成癖,他想购得一本《史略》,苦于囊中羞涩,就把家里正下蛋的母鸡卖了,凑足银两,将自己心仪的书买回了家。这类故事映照出古代读书人“虽贫而志不辍”的向学之心。
笔者以为,作者的整理绝非简单的史料汇编,而是对经典的现代重构。作者用读者容易接受的语言,对古籍中的故事进行完整、准确的当代阐释,同时,对主人公生平进行精当的评介,使人物的历史贡献与读书行为形成互文,增强了故事的叙事张力,让读者可一窥古代圣贤的风采。
这部作品通过历史轴线式的叙事,呈现了中华阅读传统的延续性。每一个读书故事,都是一颗闪亮的文化明珠。这些故事上及先秦,下迄明清,把它们连缀起来,就是中国古代阅读史乃至文化史的缩影。读书传统的薪火相继,生动解读了何为中华文脉的川流不息。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历代先哲的思想主张、哲学思想就保存在古代典籍之中。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先贤刻苦读书,才让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代有传承。典籍在,文化便在。读书人的“记忆”,就是文明的“备份”。他们读书治学,立心立言,苦心著述,也推进着古代学术不断迈向新的高度,使中华文脉不断发展壮大。例如,朱熹问天苦读,终成理学大家,撰写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儒家治学门径。再如,李白磨杵成针,留下了光耀大唐的豪迈诗篇。又如,李密挂《汉书》于牛角,且行且读。湖湘一脉的齐白石曾有一方“吾幼挂书牛角”的印章,想来既是对自己少时读书生活的追忆,也有对先贤李密苦读的礼赞吧。
这部作品中蕴含的读书智慧,对破解现代阅读困境亦具有启示意义。今天,伴随着现代出版业的蓬勃发展,我们的阅读资源较古人而言更加丰富、阅读渠道更加多元,但深度阅读却变得稀缺。书中跨越时空的读书方法与哲学思考,能为当下阅读存在的难题开出一剂良方。比如,关于为何读书,如书中所述,陆九渊问“天地何所穷际”,朱熹问“天之上何物”,对世界的兴趣与思考给了他们读书与治学的动力。关于如何实现知行合一,书中举例,顾炎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读有字之书,更读无字之书,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互印证。关于终身学习,书中记载,清代理学家李光地“笔耕不辍、老而弥笃”,即便到了晚年,也从未懈怠,告诉我们读书是终身之事。关于克服困难,“瞽者勤学”尤让人动容——唐汝询5岁目盲,却坚持和父亲兄长学习,更通过口述著有《唐诗解》,凸显了意志的巨大力量。
《中国古代读书故事》为读者呈现了一幅阅读文化的生动画卷。翻开这本书,定能从古人的读书智慧中得到关于阅读的启示。须知,阻碍我们阅读的从来不是外部条件,而是内心是否有阅读的浓厚兴趣、向学的坚定意志。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8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