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王泽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不由得想起自己写的一首诗。
那得从1963年说起。为纪念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的遗骨从哈尔滨改葬至通化杨靖宇烈士陵园5周年,吉林省博物馆在这一年的5月举办了一个名为“杨靖宇同志战斗的一生”的展览。此展览,除了介绍杨将军的英雄事迹,还展出了他的一些遗物。
日伪时期,我的父亲在长春开过一家叫“同增庆”的粮栈,曾为东北抗日联军筹集粮食。据他说,他见过杨靖宇将军。有了这样的缘分,我自然很想去看看展览。那时我正读高三,一个星期天,我放下手中的复习题,来到了博物馆。
在参观的过程中,杨将军生前用过的一枚印章映入我的眼帘,激发了我的灵感。归途中,我边走边构思,到家后,便写出了一首小诗《印章》。诗曰:
倾心听,还能听出按下去的声音,
仔细看,上面仿佛还印着指纹;
这枚印章是杨将军殉国时的遗物,
至今还蕴藏着英雄手上的神劲!
苦雨凄风夹着硝烟滚滚,
小小的印章曾将受难的河山雄镇,
将军在多少张作战计划上签名、盖章,
鲜红红的印迹压住了、压住了敌人狂妄的野心……
熊熊的篝火旺燃在莽莽森林,
灼人的火光把一个个命令带给全军,
“杨靖宇印”四个字啊,凝重有力,多有精神!
是将军信任的目光,鼓舞大家前进!
今天,它陈列在这儿,接待参观的人群,
谁经过这里,耳边都会响起一阵雄浑的声音。
看着,看着,忽然它变得高大、巍峨,
哦,这是一座永恒的纪念碑呀,托着历史的风云……
我把这首小诗投给了《长春日报》——这是我此生第一次投稿。没想到,过了不到一周,它竟然就被采用了。虽说这只是一首小诗,但此事在学校引起了轰动。
一个多月后,我们迎来了高考。在语文考试中,我写的作文《唱国际歌时想起的》竟得了98分,据说在我们吉林省名列第一。既称“第一”,就说明这作文还行,然而我始终认为,这《印章》“行”,作文才“行”——只因我将这首小诗的某些诗句移入了那篇作文。阅卷老师所给的高分,既是对这篇作文的肯定,更是对杨靖宇将军那枚犹如“一座永恒的纪念碑”的印章,以及这印章所留下的那“鲜红红的印迹”的敬仰与尊崇!
岁月悠悠,每每忆起这段往事,那枚印章便与杨将军那坚毅的面容一道,浮现在我的眼前,鼓舞我在人生的旅途中追随先辈的足迹,砥砺前行。
这首小诗还引发了更多的故事。1983年,编剧、诗人赵万捷先生告诉我,他这一年在《诗刊》上发表了一组写东北抗联的诗,其中有一首就借用了《印章》里的一句,我笑言“不必客气”。他还告诉我,我的这首小诗也“陈列”在通化杨靖宇烈士陵园的纪念馆里,和杨将军的那枚印章放在一起。闻此讯息,我当然是备受鼓舞,与有荣焉。
写下这段文字重温旧事,是为了让杨将军的这枚印章长存心底。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9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