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李磊(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副教授)
抗战题材美术创作以铿锵的笔力、炽烈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再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成为凝聚民族力量、弘扬民族精神、赓续民族文脉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美术界涌现出许多以大尺幅聚焦重大历史事件、描绘宏阔历史场景的抗战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家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画笔定格下那些激荡人心的历史时刻。这些作品一方面以真实的细节描绘记录了抗战中的历史场景与人物故事,为后人留下珍贵的视觉史料;另一方面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递出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在“以图证史”与“以画铸魂”双重使命的驱动下,抗战题材美术创作丰富了中国美术的形式与内容,并在当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以图证史,其本质在于凝铸历史的视觉证言。这不仅需要创作者以严谨的历史考证为基础,还考验着其对空间布局及画面节奏的把控能力,进而通过多样的叙事手法呈现真实的历史瞬间。
试看杨克山、崔开玺合作的油画《七七事变·卢沟桥》,作品再现了1937年7月7日,国民革命军第29军将士死守卢沟桥的浴血史诗。在高2.2米、长4米的巨幅画布上,画家凭借俯视视角将纵深数千米的场景容纳于一画。远景为黎明中的宛平城郭,炮火撕裂天际;中景以永定河铁路桥上的激战为核心,定格了中国守军奋勇搏杀的瞬间;近景中,对于迸溅的焦土、烧焦扭曲的铁丝网和阵亡的战士等细节的刻画,则展现出战争的惨烈与残酷,让观者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悲壮。
同样是对于激烈战争场面的写实描绘,秦文清、张庆涛合作的油画《浴血刘老庄》(图③)则采用了截然不同的表现方式。该作品再现了新四军战士与日寇激战至最后一刻的悲壮场景。画面如电影特写镜头一般,重点刻画了前景中的战士们纵身跃出战壕进行冲锋的一刹那。战士们或紧握枪械,或挥舞大刀,脸上写着坚毅与不屈,眼中满是对胜利的渴望和对敌人的愤恨。战火纷飞的背景中,爆炸后的烟尘弥漫在空中,更加凸显了战士们的无畏身影。这样的焦点式构图,不仅为画面带来强烈的视觉张力,同时让观者的视野集中在特定的叙事情节及细节刻画中,进而产生强烈共鸣。
无论是全景式构图还是焦点式构图,其画面所能展现的皆是战场上某一瞬间的情景,而苗再新的中国画《百团大战》(图①)却另辟蹊径,尝试采用类似蒙太奇的视觉表现手法,以呈现不同时空的历史瞬间。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略性进攻战役。该作品将“前线指挥”“爆破攻坚”“战士冲锋”“胜利喜悦”等多个关键瞬间进行并置组合,浓缩式地还原了百团大战的宏大规模,更借由不同场景间的有机联系,赋予了画面强烈的历史在场感。
要以图证史,更要以画铸魂。艺术家们不仅还原真实战场,还通过极具表现力的色彩与笔法营造出多样的风格面貌,将民族气节熔铸于画布之上,使视觉语言升华为震撼人心的精神图腾。
全山石、翁诞宪合作的油画《血肉长城——义勇军进行曲》(图②),以色彩象征的手法将激昂旋律转化为视觉史诗。前景中,士兵、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紧密联结为一座“血肉长城”,与远景中的万里长城遥相呼应。耀眼的红旗如血刃般撕裂黑色的夜幕,红与黑的对抗为画面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沉郁的黑色象征着民族的深重苦难,迸发的赤焰则昭示着中华儿女必胜的信念。
与前者的激昂色调相较,黄洪涛的中国画《东北抗日联军》(图④)则以冷峻的灰色调彰显出英雄队伍的精神品格。白茫茫的背景中,被积雪压弯的树枝在呼啸的狂风中若隐若现,传递出压抑、肃杀的氛围,借此体现战士们所处自然环境的恶劣以及斗争环境的残酷。前景中,以重色塑造的战士们的身躯犹如一座座巍然矗立的铁塔,与漫天飞雪的凛冽形成无声对峙,生动展现出他们用生命和热血捍卫祖国尊严的信念与决心。
此外,还有的艺术家通过对笔触的个性化处理,赋予作品独特的情感表达。任惠中的中国画《中国远征军》(图⑤)再现了中国军人在缅北滇西战场上与日军血战的壮烈场景。创作中,画家通过粗粝的皴擦之法模拟热带雨林的潮湿瘴气,树皮肌理、士兵衣褶的刻画如刀削斧劈,甚至人物的面部也以干笔焦墨刻画。风格强烈的笔触运用,恰如其分地展现出战争的惨烈与悲壮,亦是对远征军战士们坚毅不屈精神的礼赞。
烽火岁月在一幅幅史诗图卷中化作永恒的丰碑。抗战题材美术创作以跨越时空的力量,将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艺术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不仅是对过去的回望,更承载着对未来的启示。在艺术家们的持续耕耘中,抗战题材美术创作必将继续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激励一代代中华儿女,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① 百团大战(中国画) 苗再新
② 血肉长城——义勇军进行曲(油画) 全山石、翁诞宪
③ 浴血刘老庄(油画) 秦文清、张庆涛
④ 东北抗日联军(中国画) 黄洪涛
⑤ 中国远征军(中国画·局部) 任惠中
⑥ 华北地道战(油画) 王国斌、周景伦、徐冰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31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