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以人文之光照亮数智时代的语文之路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以人文之光照亮数智时代的语文之路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31 04: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王伟(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

  如今,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已深度融入语文教学场景:智能批改系统秒批作文、人工智能写作工具生成“范文”、语音识别助力古诗文诵读……技术的便捷性让语文教育的效率显著提升,但也引发一些隐忧——当作文批改更关注“结构完整度”“关键词覆盖率”,当文本解读依赖人工智能生成的“答案”,语文教育最核心的人文性是否正在被工具理性稀释?

  “语文”一词的三重经典内涵,恰为我们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钥匙。有学者认为,“语文”是民国时期“国语”与“国文”的合称,内蕴融汇白话与文言的传承脉络;《中国语文》杂志的旧英文译名为Chinese Language and Writing,直指“语言”与“文字”的内在逻辑;而在学科范畴中,“语文”又承载着“语言”与“文学”的双重使命。这三重含义并非割裂,而是共同指向一个核心——语文是人的教育,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情感表达的媒介、思维塑造的土壤。在数智时代,语文教育改革唯有锚定这一核心,突出人文性,才能避免沦为技术驱动的文字训练,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以人文之光照亮数智时代的语文之路

2025年6月23日,内蒙古呼和浩特玉泉区小召小学的学生在晨读。丁根厚摄/光明图片

  重审“语文”三重内涵

  “语文”的每一层含义,都蕴含不可被人工智能替代的人文价值。若仅以技术视角解构语文,无异于将满园春色简化为数据图谱,丢失的恰恰是语文教育的灵魂。

  其一,“国语”与“国文”的合称,彰显的是文化传承的温度。民国时期的“国语”推广旨在统一语言沟通,“国文”教学侧重文言经典研读,二者构建了口头表达与书面传承的文化闭环。如今,人工智能虽能精准生成符合语法规范的白话表达,也能通过算法“仿写”文言文,但它无法复刻文言文中的文化基因——当学生读到《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感受到的是范仲淹的家国情怀;当吟诵《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触动的是跨越千年的乡愁共鸣。某中学曾做过一组对比实验:让人工智能生成一篇“思乡”主题的文言文,果然用词精准、对仗工整,却被学生评价为“像没有感情的说明书”;而学生自己写的“外婆家的老槐树”,虽有语法瑕疵,却因记录了“槐树下听故事”的真实记忆,让读者热泪盈眶。这恰恰说明,语文教育的核心不是语言形式的复刻,而是文化情感的传递。这种传递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共情,而非算法的拼接。

  其二,“语言”与“文字”的融合,凸显的是思维表达的真诚。语言学视角下的“语文”,既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工具性要素,更包括“修辞立其诚”的表达准则。古人说:“言为心声。”语文的本质是懂得用语言文字表达真实思想。如今,人工智能写作工具能根据高分模板生成“扶老太太过街”“度过有意义的一天”这类所谓“安全作文”,智能批改系统也会因结构完整、用词规范而打出高分。然而,内容的空洞与情感的虚假却被忽略了。某小学作文抽检显示,使用人工智能辅助写作的学生中,85%的作文存在套话化倾向,其中“帮助陌生人”“参加公益活动”等题材的重复率高达约70%。这种工具理性主导的表达,恰恰违背了语言文字的人文内核——语言不是取悦评分系统的符号游戏,文字也不是堆砌辞藻的华丽外衣,而是个体对生活的观察、对情感的梳理、对思考的呈现。人工智能可以优化语言表达的形式,却无法赋予文字真诚的灵魂。语文教育万不可放任这种虚假表达的盛行。

  其三,“语言”与“文学”的共生,承载的是审美素养的培育。中文学科的核心是“语言为器、文学为魂”:语言研究关注“如何表达”,文学研究聚焦“表达什么”,二者共同构成语文教育的审美维度。人工智能虽能分析《红楼梦》的人物关系图谱、统计李白诗歌的用词频率,却无法真正理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悲剧意蕴,也无法体会“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意境。某高校中文系曾尝试用人工智能解析《春江花月夜》,系统能精准标注互文修辞、意象重复,却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哲学追问,简化为“疑问句的语法功能”。这种技术化解读剥离了文学的审美价值——文学不是语言材料的堆砌,而是通过文字构建的精神世界。我们读《孔乙己》,不仅要理解“茴字的四种写法”,更要体会鲁迅对底层知识分子的悲悯;读《背影》,不仅要分析细节描写,更要感受朱自清对父亲的愧疚与深爱。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正在于引导学生走进作品的精神世界,培养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是人工智能的数据解读无法替代的。

  直面人工智能对语文教育的挑战

  当前语文教育的诸多问题,在人工智能的助推下愈发凸显。

  首先,人工智能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语文教育的“应试化”倾向。为了应对考试,一些学校将人工智能作为提分工具:用智能刷题系统让学生反复练习字音、字形、病句修改,用人工智能写作模板训练学生快速套题,用语音识别强制学生标准朗读。这种利用技术的应试训练,将语文教育简化为知识点的机械记忆和技能的重复操练。某重点中学的语文教师坦言:“现在用AI批改作文,10分钟能改完一个班,重点看是否点题、有无错别字、结构是否清晰,至于作文里有没有真情实感,根本没时间细品。”更令人担忧的是,学生逐渐形成“为AI写作”的思维——知道人工智能喜欢排比句开头、名人名言结尾,就刻意模仿;知道人工智能对某类题材评分更高,就回避真实的困惑与思考。这种“投AI所好”的表达,不仅背离了用文字表达自我的写作初衷,更丢掉了“修辞立其诚”的传统。

  其次,中文学科内部的“两张皮”现象在数智时代更加凸显。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言学的“两张皮”问题,即中文专业和英文专业出身的学者在学术上无法融合。如今,在人工智能浪潮中应当密切携手的研究者,思想和行动仍显不足:不少语言研究者热衷于开发汉语语料库、AI语法纠错系统,却鲜有思考技术如何服务于文学教育;文学研究者专注于经典文本的深度解读,却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重视不够,形成了“技术不管人文,人文排斥技术”的境况。比如,某高校开发的“AI古诗学习系统”,能精准解析平仄、押韵,却无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而文学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诗经》,仍沿用逐句翻译的传统模式,缺乏技术支持下的学生参与。

  更深刻的问题在于,人工智能的所谓“标准化解读”正在消解语文的多元性。语文的魅力,在于其文本解读的开放性——同一部《红楼梦》,有人看到爱情的悲剧,有人看到家族的兴衰,有人看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同一首《登高》,有人读出“万里悲秋”的悲凉,有人读出“潦倒新停”的坚韧。这种“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多元解读,正是语文人文性的体现。但如今,不少人工智能解读系统为了高效输出,将文本解读固化为“标准答案”,比如,将《背影》的主题单一归纳为“父爱”,却忽略了其中代际隔阂、时代背景等深层内涵;将《孔乙己》的意义简化为“批判封建教育”,却回避了作者对人性孤独的探讨。这种“标准化解读”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更让语文教育“培养独立思考者”的功能被淡化。不难想象,一旦学生习惯了人工智能给出的所谓“标准答案”,可能就不再愿意主动探索文本的深层价值,而甘于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回归人文性的解决之道

  破解人工智能对语文教育的挑战,关键在于重建“人文性主导”的共识,而吕叔湘先生提及的“学科融合”思路,与“各主体平等参与、依学术逻辑达成共识”的模式不谋而合,这种模式既能整合语言、文学、教育、科技等多方力量,又能确保语文教育始终锚定人文性核心,为数智时代的语文教育改革提供可行路径。

  首先,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学术共同体”,让人文性成为共识的核心。语文教育不仅关乎语言学者、文学学者、教育工作者,更与语言智能研究者、律师、演员、作家等“以语言文字为业者”息息相关。我们可以打破学科壁垒与职业边界,组建松散而高效的研讨联盟:让语言智能研究者参与语文课程设计,确保技术工具服务于人文目标,比如,开发能识别情感真实性的作文批改系统,不仅看语法规范,更关注内容的真诚度。让影视剧演员、相声演员走进课堂,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生动的语言表达,传递文本的情感温度,比如,用话剧形式演绎《雷雨》,让学生直观感受人物的内心冲突。让律师从语言逻辑与伦理角度指导作文,培养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据”的表达习惯。这种多方协同的模式,能让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从抽象理念变为具体实践,避免单一群体主导下的“技术异化”或“人文空泛”。

  其次,重构“技术为器、人文为魂”的语文教学体系,在效率与温度之间找到平衡。人工智能不是语文教育的对立面,而是辅助工具——它可以承担重复性的教学任务,让教师有更多时间专注于人文引导。比如,用人工智能完成字音、字形的基础检测,教师则带领学生品读《荷塘月色》的通感修辞,感受“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体会其中意境;用人工智能整理《史记》的历史背景资料,教师则引导学生探讨“项羽乌江自刎”的悲剧性,思考英雄与命运的关系。在作文教学中,可让人工智能提供写作素材库,但要求学生必须结合自身经历写作。这种“技术减负、人文增效”的模式,既能提升语文教学效率,又能坚守人文性核心,避免“为技术而技术”的误区。

  再者,挖掘传统语文教育的人文智慧,实现“古今融合”的创新。我们不必全盘否定传统教育模式。比如,“对对子”不仅是语言游戏,更是对意象关联、情感共鸣的训练:“春风暖”对“秋月凉”,既需词性相对,更需体会季节背后的情感差异。我们可将这种训练与人工智能结合,生成“上联库”,学生对出“下联”,教师引导分析意境是否契合、情感是否真挚,既提升语言能力,又培养审美素养。再如,传统教育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可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还原“杜甫草堂”“苏轼赤壁”等文学场景,让学生沉浸式感受文本的创作背景,再结合实地探访,写出有体验、有思考的文章。这种“传统智慧+现代技术”的融合,能让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更具时代活力。

  最后,建立多元化的语文评价体系,摆脱工具理性的束缚。传统语文评价以考试分数为核心,人工智能的加入若仅强化这一导向,只会加剧人文性的缺失。因此,我们需要重构评价标准:在作文评价中,增加情感真实性、思想独特性的权重,即使语法有瑕疵,只要内容真诚、思考深刻,也应给予高分;在文本解读评价中,鼓励个性化表达,只要言之有理,就认可学生的解读,而非强求“标准答案”;在能力评价中,不仅关注语言技能,更关注文化认同和情感素养。比如,通过家乡文化调查报告,评价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通过书信写作,评价学生与他人的情感沟通能力。这种多元评价能引导语文教育回归人文本质,让学生明白:语文不是取悦评分系统的工具,而是表达自我、理解世界、传承文化的载体。

  数智时代的语文教育,绝非技术吞噬人文,而是技术服务人文;语文的三重内涵,正共同指向人的教育这一核心——它是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懂得共情、拥有思想的过程,这一过程既需技术赋能助力,更需人文底色坚守。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培养精通语言技术的机器,而是造就有温度、有思想、有文化认同的人:他们能在人工智能生成的海量信息中明辨真伪,能在标准化表达中保持个性锋芒,能在全球化浪潮中锚定文化根脉。为此,我们当打破学科与认知壁垒、凝聚教育共识,让语文教育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既与时俱进、善用技术革新,又守正创新、深植人文初心,以人文之魂承载文化之重,以语言之美滋养精神之花,为新时代培育出兼具技术素养与人文情怀的栋梁之材。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31日 05版)

[ 责编:任子薇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