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在市集摆摊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在市集摆摊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05 04: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霍艳

  小时候,我家离隆福寺很近,那儿有一条熙熙攘攘的商业街,人来人往,讨价还价,很是热闹。从小流连于此的我,对“做买卖”很早就有了概念,暗自许下愿望,长大后也要开一间杂货铺,贩卖各种稀奇古怪的小玩意。

  后来,网络购物开始流行。网购越来越便捷的同时,我总感觉失去了点什么。无非是把商品放入购物车、收货、退货,遇到的是说着套话、一口一个“亲”的客服。

  这几年,北京有了越来越多的线下市集:文创市集里年轻人展现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二手市集里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图书市集是文艺青年的大聚会,高校跳蚤市场承载着校园青春……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大柳树旧货市集,旧台灯、旧相册、旧球拍、旧电饭锅,甚至一张产品说明书都有其价值。那些镌刻着岁月痕迹的旧物,让我重回过去的时光。

  逛得多了,心里痒痒的,也有了摆摊的念头。有一次我刷到在潘家园摆摊的视频,原来摆摊是可以报名的。正好报名时间就在当天下午。时间一到,踊跃的报名者把小程序挤得卡顿,我不断刷新,终于抢到一个摊位。可当时我根本不知道要卖什么,最后翻箱倒柜找出多年前收藏的饰品,决定让它们成为摊位的主角。由于太过兴奋,摆摊前一晚我居然失眠了,满眼都是东西被疯抢的画面。

  那天,等我满头大汗找到摊位时,周围的摊位已经开始营业,左边是卖穿戴甲的夫妻,右边是带着女儿卖黏土手办的母亲。

  我准备了1元区和免费区,都是一些小物件,小耳环、钥匙链、贴纸、明信片、书签,供人随意选取。小小的摊位摆放了几十件商品,看起来琳琅满目,却缺乏重点。我甚至没来得及给商品定价。那时正值清明假期,潘家园人流量巨大,大家对我的首饰挺有兴趣,忍不住上手摆弄一番,可问价者寥寥,更没有一个人购买,隔壁则生意不断。

  家里择菜用的小板凳坐得我腰酸背痛,我起身决定去转一圈。潘家园已经成为北京的一个标志性景点,人头攒动。甲区摊位更是挤得水泄不通,那里都是专业练摊人士,装备齐全,码放讲究,其中潮玩、盲盒、手串、数码相机最受欢迎。角落的摊位,则是像我这样被潘家园的氛围吸引、跃跃欲试来体验一把的年轻人。

  终于熬到晚上9点,背去的东西又原封不动地背了回来,我一算账,摊位费、摊位装饰费、打车费等总共支出376元,收入了1元——一个女孩买了三枚徽章,给的还是现金。那张纸币被我珍藏起来,当作纪念。后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我的开销都以这次摆摊的收入来衡量,比如一碗面20元,我得摆20天的摊,一个面包10元,要摆10天的摊……我以此提醒自己改掉乱花钱的毛病。

  第二次摆摊是在龙潭中湖公园的二手市集。

  这次的参与者以家长带孩子为主。家长为了锻炼孩子的交际能力,为他们输入金钱的概念;孩子们则想着交到新朋友,买到新玩具。

  这次我卖的是玩偶,比如年轻人喜欢的卡皮巴拉,主打一个情绪价值,还有做瑜伽的青蛙、上香的熊猫、蒜头造型的鸭子。我那些为了释放压力而买的“无用之物”,正好找到机会分享。

  我隔壁是一对年轻夫妻,他们有着相同的喜好,家里堆满了潮玩和迪士尼乐园的纪念品,想趁摆摊清理,因为定价低,摊位前围满了人,最后全部卖光。另一侧是一对父母带着一双儿女。女孩有些腼腆,不敢开口叫卖自己的小马宝莉卡片,男孩则很快适应了“小老板”的角色,兴致勃勃地给我讲述他三件七折、两件八折的“商业计划”。

  我不再像上次那样腼腆,主动介绍起自己的商品。卖得差不多了,我把摊位交给母亲,自己去转了一圈。闲置市集的参与者年龄分布广泛,有小小年纪就穿梭叫卖的“社牛”,有看到可爱玩具依然会尖叫的中年女子,有不会踢毽子但一定要买个毽子回去练习的倔强大爷。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阿姨,她买了几副很夸张的假睫毛,说是给喜欢角色扮演的女儿——她满脸宠溺的表情,嘴里叨念着“姑娘一定会喜欢的”。

  和潘家园的同质化商品不同,闲置市集里什么都有,能鲜明地看出每一家的风格:有的主打过日子,把锅碗瓢盆都搬了出来;有的走精致文艺路线,每件商品都像一件艺术品;有的显然喜欢旅游,分享从各地淘来的稀奇玩意……摊主热情地介绍着每件商品背后的故事,回忆拥有它们的那一段岁月。

  在市集,不光能“捡漏”——风靡全球的Labubu玩偶几块钱就可以买到——还能体验到原始的“物物交换”,不少小孩直接拿着玩具去跟别人交换。我最喜欢的还是这里浓浓的人情味。很多都是摊主和摊主之间的交易,大家虽然不免讨价还价一番,但成交后都成了朋友。临近结束,主办方在群里发布了一则信息:一位女士刚才答应一个“小老板”一会儿来买他的书,可等她转了一圈回来,发现已经收摊了,她坚持要找到那位小朋友,说不能失信于他,更不能辜负他的期待。摊主们都很感动,深知这位女士对诚信的坚守,于孩子日后的成长弥足珍贵。

  我喜欢各种市集,市集里充满着烟火气息。在这里,不光能看到实物,更能看到物品背后那个具体而鲜活的人。因为某件物品,人与人之间有了真实的牵绊。那些讨价还价,使人们更加珍惜物品。这些都是网络购物无法给予的。

  朋友笑我“没苦硬吃”,殊不知摆摊圆了我童年时代开杂货铺的愿望,充满着趣味和挑战,也给我提供了一个观察年轻人生活状态的渠道。我总是借机和那些喜欢手串、潮玩、复古相机,源源不断地需要情绪价值的Z世代年轻人聊一聊,了解他们的欢喜与苦恼。这也是我,作为一个研究者,走出书斋,贴近研究对象的一种尝试。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05日 15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