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论坛】
作者:杨伟军(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高级政工师)
聚焦看病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加快扩容下沉,新增布局11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聚焦看病贵,400多种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逐步扩大,服务超5亿人次;人均预期寿命达79岁……“十四五”期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卫生健康事业事关民生福祉和国家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我们党始终将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岁跃升至现在的79岁,正是党领导下的卫生健康事业取得卓越成就的一个缩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党的领导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新征程上,必须毫不动摇坚持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稳卫生健康事业前进之舵。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强大动力。健全党对卫生健康事业领导的体制机制,确保中央决策部署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夯实全系统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加强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监督,持续纠治医疗卫生领域的不正之风,营造风清气正的行风环境。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卫生健康领域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健康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健康挑战、疾病谱变化带来的防控压力、健康服务供给不均衡、健康影响因素多元化等方面。这要求我们认真践行人民至上理念,将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聚焦影响人民健康的主要问题,持续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能力与质量。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技术创新,优化服务流程,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努力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便捷、更优质、更高效的医疗服务。健全公共卫生责任机制,提升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水平,筑牢健康防护屏障,切实当好人民健康的“守门人”。积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各项惠民政策,规范诊疗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努力减轻群众就医负担,让卫生健康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大力推动医学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攻克疑难重症,提升核心竞争力。高水平人才队伍是深化改革创新的关键支撑。因此,需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机制,搭建人才成长平台,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技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特别是要加强对青年人才的政治引领和职业发展关怀。同时,充分运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优化智慧服务、智慧医疗、智慧管理,推动医疗服务模式数字化转型,打破时空限制,提升服务效率与可及性。大力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深化医德医风建设和廉洁文化建设,将助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行业生态与环境,推动构建和谐互信的医患关系。
基层卫生健康服务是保障人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强化基层服务能力,构建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新体系意义重大。加快构建分级诊疗体系,有利于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实现区域均衡布局。这需要我们加快建立健全医务人员下沉基层工作机制,通过专家下沉、技术帮扶、人才培训等多种方式,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同时,积极推进远程医疗协作网络建设,通过“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开展远程诊疗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此外,要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强化“一老一小”健康保障,优化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和质量控制,建立健全双向转诊机制,完善重大慢性病防控体系,关注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推动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构建起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
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新时代新征程上,让我们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牢记嘱托、勇担使命,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08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