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张蕾(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清晨,沿着山路盘旋而上,晨雾氤氲在高山褶皱间,还没完全散去,依稀听到澜沧江水的轰鸣。山上林木葱郁,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
一路向上,就在山路拐了几个弯后,突然视野开阔,远处的山坡上出现一片古村落,百余栋原始朴素的木楞房随山势起伏层层叠叠铺开,错落有致地坐落在青翠的山坡上,如同童话中的世界。晨雾悄然散开,金色的晨曦温柔地洒在村庄和环抱的林木上,时间仿佛在此刻静止。
这就是隐匿于澜沧江深谷怀抱中的同乐村,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也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傈僳族古寨。
踏入村寨,一条石板小径通向村子深处,道路两旁是沉默的木楞房。村主任热情地塞给我们几个李子,开始了讲解。同乐,是傈僳语“怒妥乐”的音译,意思是“傍林近水的山坡”,也是他们世代居所——木楞房的所在地。
木楞房用长四五米的木楞横架而成,人们将原木两端凿刻出契合的凹槽与凸榫,彼此咬合、层层堆叠,形成浑然一体的坚固墙体。
进入木楞房,阳光穿过松木间隙在屋内投下斑驳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松脂与木头交织的芬芳气息。木楞房内部朴拙实用,中央设火塘,火塘上有铁三角用于生火做饭,房屋下层可畜养牲畜。夜晚,家庭成员围火塘而坐,非常温馨。
走出木楞房,民间歌舞已准备好。村主任介绍道:傈僳语“阿尺木刮”是“山羊之歌”的意思。“山羊之歌”?我的心头一亮,2000多年前的爱琴海边,古希腊悲剧正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山羊之歌”。
10余位村民已着盛装,男女舞者分组站在一起,并无乐器。只听领唱的男子率先吟出第一句声腔。初闻之下,那声音似山间岩羊在陡坡上的咩咩长鸣,高亢悠长。他双手自然交握,足下踏出整齐有力的舞步。
接着,女舞者也全部加入队列歌唱应和,只听歌声时而悠扬如山羊呼唤同伴,时而激越似蹄声踏破山谷寂静。村主任告诉我们,“阿尺木刮”的唱词内容包罗万象,从天上唱到地下,从高山唱到江河,歌词中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堪称傈僳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舞队跳的舞步变化多样,有“左倮邓”(舞圆环)、“腊腊邓”(进退舞步)、“洒托闭”(三步跺脚)等10余种,模拟山羊行走、跳跃、嬉戏、争斗乃至觅食的各种情态。领舞者声音洪亮,眼神锐利如鹰,引领着舞阵如疾风骤雨般旋转奔腾,跺、踏、踢、抬腿、转身……充满了原始的力量与生命本真的欢乐。他们用歌舞讲述着祖先迁徙的艰难历程,牧羊山林的孤寂岁月以及对草木枯荣、生命轮回的朴素领悟。
“阿尺木刮”的歌舞服饰也独具特色。女子头戴用蓝布制成的三角尖帽“呙亨”,上用小海贝装饰成花纹“矣玛”,前面钉三块银质大圆片“普扁”,头发编成两条辫子,从后背直垂到腰部,辫子上佩戴贝壳装饰。她们身穿细白麻布上衣,外罩红色坎肩,领口、襟边、袖口处都缀满了绣制的花边。下穿细白麻布百褶裙,裙外系绣花围腰,腰系白色羊毛带子,脚上大红色的布鞋最为艳丽夺目。
男子头戴用羊毛擀制的毡帽“壳扒腊哄”,上面还插着锦鸡羽毛,好不威武。毡帽边沿绕一圈红丝线“洒捕涡缅”。他们上身内穿细白麻布制成的大襟短褂,外穿前襟开口的黑白条纹长衫,腰间同样束有毛织带,左挎专门的绣花口袋“腊裱”。他们的裤子是黑色宽口裤,小腿打麻带绑腿,脚蹬牛皮靴,干净利落。这些服饰都是用村民自织的麻布一针一线手工做成的,温暖舒适。
我凝神静观,心魂俱醉。这踏歌而起的舞步,分明是傈僳人向大地的深沉叩问与虔敬应答。舞步的腾挪跳跃之间,是傈僳族血脉里奔涌的生命密码。
不同于古希腊悲剧呈现出具有深刻矛盾交织的命运舞台,“阿尺木刮”是傈僳人全身心的歌舞与释放。他们将日常生活的艰辛与个人忧愁暂时抛却,在集体歌舞的共鸣中获得情感纾解。
这种由节奏、声音和集体动作表现的忘我投入,同样具有强大的情感表达与精神净化功能。正如同一轮明月在不同山峦投下的光影,当同乐村傈僳人粗粝高亢的羊咩之音响起,当雅典卫城剧场石阶回荡起歌队的诵唱,两种山羊之歌跨越时空,在人类精神的高地遥相致意。
2006年5月,“阿尺木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阿尺木刮”正被更多人熟知喜爱。一位傈僳族老艺人自豪地给我们介绍:“村里建了传习中心,我们还去迪庆演出过。”村寨的夜晚,有老艺人带领留守的村民跳起古老的舞步;学校里,学生们也在课余挽起手;还有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到故乡,用现代传播技术守护“阿尺木刮”。
告别同乐村,我立于山间回望。峡谷深邃,层层叠叠的木楞房在曦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与山谷中缥缈的岚霭一起勾勒出一幅古老而静谧的画卷。炊烟袅袅升起,如大地平缓的呼吸,澜沧江在谷底奔流,其声隐隐。“阿尺木刮”的歌声仿佛仍在耳畔回响。这颗隐匿于深谷之中的文化瑰宝,散发出柔和而坚韧的光芒。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2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