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朱鸿(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散文家)
我进入小南山的时候,黄昏也进入了小南山。夕阳之下,小路松软,坡缓林疏,一种原始的气息弥漫开来。
小南山确实小,海拔106米,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400米。不只小,它还是孤立的。除了挨着乌苏里江,周围尽是平畴。
陶渊明的南山很大,也很有名。他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人的南山也大而有名。王湾说:“常爱南山游,因而尽原隰。”李白吟咏:“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孟郊慨叹:“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唐人的南山在长安,高耸入云,骚客特别容易触景生情。
虽然名为“小南山”,且是在遥远的乌苏里江左岸,不过它未必没有文化价值。小南山的考古发掘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这里出土的陶器距今约15000年,包括玦、环、璧、斧、坠饰在内的玉器,距今约9000年。尤其是小南山的玦,在距今8000年前后,传播到了日本、朝鲜半岛,接着传播到中国东南沿海,乃至东南亚。
玦是做什么用的?至今仍没有令人信服的观点,有待进一步研究。玦的形制,就是环有缺、璧有缺或瑗有缺。它是简单的,也是神秘的。玦以简单,创造了神秘。
我对中华文明之探源久有兴趣,我借以求索的途径是玉器,因为玉器的传播推动了文化的传播。2023年夏天,我到哈尔滨,在黑龙江省博物馆看到了逾200件玉器,琳琅满目,都是小南山遗址出土的。
新石器时代以来,在中国出土的玉器有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玉器,有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玉器,有七八千年的兴隆洼文化玉器。这些遗址,我都考察过。而9000年前的玉器出土于小南山遗址,我怎能不赴小南山?
今年7月,恰逢到黑龙江大学开会,会后,我拜会了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有骞。他曾主持小南山遗址的发掘工作,多年来我和他一直保持着联系。他讲述了小南山遗址的文化意义,指出这里出土的玉器是东亚地区最早的玉器,它将中国玉文化的发轫向前推进了1000年,在地理位置上,向北推进了1000公里。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作用甚大,红山文化玉器,特别是玉璧,外缘方圆,外缘薄,内缘也薄,显然受了小南山玉璧的影响。这里的墓葬群距今9000年前后,表明僻居东北一隅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群,已经有了不落后于中原地区的社会形态。小南山遗址出土的陶器为我们展现出一幅更新世末期乌苏里江流域人群活动的立体画面,为研究北方陶器的产生提供了新证据。李有骞说,在发掘之初的几个月竟一无所获,谁不迷茫惶惑呢?然而小南山遗址终于成为史前考古的明珠,这使他欣慰。
那日,东方刚发白,我便启程前往双鸭山市。落日酝酿绮霞之际,我在饶河县的街头下了车,而后进入小南山。饶河县文物保护中心的一位副研究员陪我上山,一一指出何处是房址,何处是墓葬群,何处有火塘的痕迹,何处出土了玦、陶器。
小南山确实小,然而植被繁茂,郁郁葱葱。柞、桦、椴、杨、松,各得空间,向上生长。身在杂木之间,幽静且幽暗。偶有斜晖流泻,林间蓦地一亮,仿佛钟声敲响,唤来黎明。树香、草香引人遐思:除了采集和渔猎,先民是否开始尝试简单的种植?是否已经有了一定的物质积累,开始注重精神生活?他们是怎么想起制作玉器的?这是出于对美的追求还是信仰的需要?致敬先民,劳动创造了一切。小南山遗址的文化价值,使这座小山雄伟了起来。
返回西安后,我总是想起小南山之行。那日,我悠悠地来到小南山之巅,昊空一蓝,白云数缕,乌苏里江碧绿的水在漫长的黄昏中从容地流过平原、丘陵和山地。晚照明丽,铺天盖地。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2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