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提升要素协同配置能力 增强“向高攀登”内生动能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提升要素协同配置能力 增强“向高攀登”内生动能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12 03: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郭丽岩(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所副所长、研究员)

  统一要素资源市场是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在全国优选10个地区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是加快建设统一要素资源市场的标志性改革举措。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以目标为指引,以问题为导向,从技术、土地、劳动力、数据、资本、资源环境等重点要素方面,引导试点地区因地制宜开展差别化改革,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实现路径,形成系列经验做法,以期在全国更大范围复制推广,从而促进各类生产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为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深刻理解“要素协同配置”的内涵要义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任何单一要素的简单堆砌已难以驱动高质量发展。“要素协同配置”超越了单一维度,强调各类生产要素之间的有机组合、动态匹配与高效流动。要素协同配置的核心要义在于系统性、高效性、动态性。从系统性来讲,各种要素配置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系统。资本流向需锚定技术突破的方向,人才结构优化需适配产业结构升级,数据要素需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从高效性来讲,要破除要素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流动的各种壁垒,加快要素向附加值更高、效率更高的产业领域和经营主体集聚,减少要素错配与资源浪费。从动态性来讲,根据科技进步趋势和市场需求变化,前瞻性调整要素配置格局,持续增强经济循环系统的灵敏性和适应性尤为关键。

  当前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有利于强化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要素支撑。创新性配置生产要素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之一,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也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这次综合改革试点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建立健全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要素配置结构和服务保障机制,特别是明确技术、数据、知识、管理等新型要素配置方向和路径,优化新业态新领域要素保障,有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将进一步增强我国企业在科技和产业“新赛道”上“冲锋陷阵”能力。

  这次综合改革试点有利于加快吸引汇聚全球要素资源,做强夯实国内大循环牵引国际循环。科技创新尤其是颠覆性创新,迫切需要人才、资本、数据等要素的快速响应与协同支撑,方案支持试点地区构建开放协同创新网络,几个区域具体方案里都涉及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项目和人才落户等相关内容。试点区域成为精准吸引和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的阵地和高地,能够更好统筹推进海外协同创新中心、国际合作园区等建设,促进内外部产业链深度融合,增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联动效应。

  这次综合改革试点,部署的层级高、力度大、举措实,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当前,及时发布方案有利于凝聚共识、统一行动。高效的要素协同能增强国民经济循环系统的韧性和灵活性,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10个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总体结构基本一致,具体改革措施因地制宜、因类施治、各有侧重,直击国内要素市场化配置实践中碰到的一系列痛点难点,结合不同地区实际情况,针对性提出一揽子突破性改革举措。主要地区试点方案自批复起实施2年左右,拟于2027年完成试点任务。在试点过程中,不断优化要素配置实现路径,更好总结提炼经验,系统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为什么优选10个地区开展综合改革试点

  强化对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发挥的要素支撑保障。经济大省对全国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强,本次涉及的10个主要区域的GDP总量规模占全国的比重高,对于全国经济增速的拉动贡献也十分明显。巩固和提升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需要强化各类生产要素的支撑保障,方案通过赋权和授权改革,有利于进一步释放经济大省内生发展活力动能。

  强化对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支点地区的要素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区域重大战略落地实施过程中,亟待强化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方面的有力支撑。综合改革试点优选10个地区,覆盖上述所有重点区域,通过强化区域要素市场一体化,推动重点区域发展,强化其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有利于各区域握指成拳、形成合力,在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中释放更大区域发展潜能。

  这次优选开展试点的城市群或都市圈在前期已有基础、有积累。例如,粤港澳大湾区要素市场一体化、长三角要素市场一体化,又如中部城市群等都已结合各地特色,前期在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中积累了经验。在深圳、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过程中,要素市场化改革都是重头戏,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可供推广复制的经验。此外,合肥、深圳、广州南沙、粤澳横琴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等创新平台,率先推动海陆空全空间智能无人体系应用和标准建设,在优化新业态新领域要素保障方面有较好基础。

  优选地区覆盖东西南北中,便于因地制宜取得试点经验后在全国更大范围复制推广。我国幅员广阔,需要根据不同区域发展水平提供针对性要素保障措施,从而有利于提升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等战略协同实施,形成东中西区域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东部条件好的地区扩面深化改革试点,在当前外部不利影响加深背景下,更能够采取创新性突破性举措,积极主动配置全球要素资源,努力成为聚拢海外先进要素的高地,从而为国际经贸斗争中争取主动权提供支撑。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要素市场一体化发展的经验,可以供广大中、西部地区参考借鉴,更好促进跨区域交流合作。

  总的看,优选10个地方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提升要素协同配置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在推动试点方案落地实施过程中,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制度改革和政策创新,充分激发各类要素的活力,使其高效组合、顺畅流动,最终汇聚成推动中国经济不断“向高攀登”“向新跃升”的磅礴动力,进一步夯实我们积极应对外部风险挑战、提升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的坚实底座。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2日 02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