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聚力强国复兴伟业
演讲人:汪朝光 演讲地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 演讲时间:2025年9月
编者按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持续策划开展系列宣讲。本场讲坛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与大家一同回望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一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伟大抗战精神指引下,为实现民族复兴不懈奋斗。
汪朝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史、民国史、抗战史,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曾兼任中国孙中山研究会会长、中国现代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副会长。著有《中国近代通史》第6、10卷,《中华民国史》第4、11卷,《中国抗日战争史》第3卷等,在权威核心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艰苦卓绝而又气壮山河的浴血奋战,最终战胜了曾经不可一世的侵略者,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多重意义。从物质层面而言,中国废除了近代以来被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收复了曾经被日本侵略者强占的大片国土,成为战后国际秩序体系中心——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及其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这个伟大的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的大国地位,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是近代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丰碑。从精神层面而言,中华民族经过抗战血与火的洗礼,犹如凤凰涅槃般浴火重生,一洗曾经“一盘散沙”式的形象,“中华民族是一个”的民族共同体认识深入人心,爱国主义空前高涨,正应了中国那句名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中华民族经由抗战而形成的伟大抗战精神,内涵丰富、意蕴深远,不仅是抗战胜利的精神源泉,也一直激励着后人勇毅前行,踔厉奋发,克服万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伟大抗战精神的意义所在
北京卢沟桥。新华社发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近代以来,因为列强入侵的压迫剥夺和统治者的腐朽无能,中国落到了依附于强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国家积弱、民众积贫,综合国力沦落到历史低点。以现代工业的基础性产品——钢为例,20世纪30年代,中国钢的平均年产量大约只有日本的百分之一,而现代战争的各种陆海空装备制造都需要用钢,因此,以当时中国的制造业基础和水准,中国军队的装备远不及日本军队,很难与日本展开重装备、机械化、现代化的对抗。中国军队在长城抗战中的大刀队作战,一方面表现了英勇不屈的抵抗意志,另一方面也是当时双方武器装备代差的反映。物质基础薄弱,也导致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受到相当的侵蚀和摧残。如果我们翻开当年的报刊,图片中满目所见的国人,不少是形态蹒跚、表情呆滞、萎靡不振、了无生气的形象。再加上当时当政者的施政无能,组织力的薄弱,社会治理的缺失,“一盘散沙”似乎成了当时中国人的代名词。这也是日本狂妄嚣张、敢于入侵中国的“底气”所在。近代的日本,因其崛起、与列强并驾齐驱而极度轻视乃至蔑视中国,恨不能变中国为日本的附庸乃至殖民地,成为日本称霸亚洲、争雄世界的垫脚石。故究其实,中日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进行的不对称战争。
但是,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有着数千年从未中断的文明历史,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在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少挺身而出、为国为民的英雄豪杰,越是紧要的历史关头,越能激发他们的强大潜能,表现坚定意志,“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他们从丰富的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依托祖国厚实的大地,发扬精神的奋发意气。从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壮怀激烈,到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坦然自信,无不激励着不同时代的国人奋起抗争。近代以来,面对外敌入侵的危局,仁人志士更是挺身而出,以壮志而酬国。从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情,到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的胸怀,无不体现了爱国情怀的大义所在。孙中山先生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更是代表了无数国人在那个晦暗年代的心声。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致中国于“亡国灭种”的危机,强烈地激发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感,而这样的爱国情感被凝聚,又焕发出无敌的力量,令日本也不能不为之心惊,使得日本人中的清醒者,也认识到中国人精神的不可侮。在一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中,中国受到帝国主义的不公平对待,尤其是日本妄图借机霸占中国领土和权益,使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以五四运动的方式得以全民性地迸发。在巴黎参会的日本代表,“深信此种感情早已浸润于中国一般国民”“有触即发”,日本“或因中国问题而陷入意外之难境”。但是,随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入侵东北,制造“华北事变”扰乱华北,最后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也随之被全面激发,开始了东北抗战、淞沪抗战、长城抗战以及全民族抗战,并且以精神力的强健与发扬,在相当程度上弥补着物质力的短缺与不足。
日本军国主义是狂妄的,也是愚蠢的。他们大大低估了中国人民民族精神之昂扬,完全误判了中国人民面对其侵略的强烈反抗。全民族抵抗日本侵略的抗日战争,也就成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觉醒的历史标志之一。
中国共产党人是伟大抗战精神的杰出代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为救国救民而奋斗牺牲的共产党人,前仆后继。抗战时期牺牲的共产党人更是千千万万,他们无不体现出共产党人强大的精神力量。赵一曼,这位貌似柔弱的女子,有着“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的叱咤风云的抗日情怀,也是具有强大精神力意志力的共产党人。她在被日军关押期间,成功地以爱国心民族情打动看守和护士帮她逃出关押地,虽然最终未能成功,但使日本人也不能不感叹共产党人的意志感染力和普通中国人内在的爱国情怀。
借用毛泽东形容抗美援朝之语,抗战时期的中国,是“钢少气多”,但就是这样的“气”,也就是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中国在艰难的环境下坚持抵抗,不仅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而且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这样总结抗战时期精神的力量和意义:“为了民族自尊与人类正义,为了中国人一定要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决不让日本法西斯不付重大代价而达到其无法无天的目的”“这种精神,我们民族的数千年历史已经证明,现在再来一次伟大的证明”。
因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也是伟大抗战精神的胜利。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的烈火中锻塑的伟大抗战精神,表现的民族觉醒和反抗意志,将永载中华民族史册。
伟大抗战精神的多重内涵
9月3日,市民在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新华社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民族,都以自己的独特精神著称于世。”伟大抗战精神亦如此,其包含着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具有普遍性的共同特质,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巍巍风骨,共产党人则是其杰出代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中国和中华文明自古至今具有统一性的特质,有着高度的内在集合力与向心力,而维护统一的根本在于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的表现之一,则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近代以来,列强压迫、外敌入侵,激发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爱国情感。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东北,随后侵略矛头又指向淞沪和华北,中国人民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呼唤,发出爱国的最强音。1937年7月卢沟桥抗战的枪声,有如当时外国报纸的评论:“许多年以来,我们英勇的中国同志所不倦地呼吁的民族精神、统一精神,在这迷途的侵略者之前,突然像一道现代的新万里长城似地矗立了起来。”这一道新万里长城,抵挡了侵略者的凶焰,捍卫了中国的文明和人类的文明。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表现在方方面面。在宣传抗战、动员抗战方面,上海电影人有着重要贡献。1935年拍摄的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唱出了国人爱国救亡的心声,在电影上映后立即风靡全国。当时在上海生活的电影人在战前过着比较优裕的生活,1937年淞沪会战开始后,在民族大义面前,他们“集中电影界工作人员所有的力量,负起非常时期救国的任务”。许多人不避艰险,撤退到后方,深入基层,宣传抗战,支撑他们的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北大、清华、南开的师生举校南迁,颠沛流离,在后方弦歌不辍,为国效力,也是爱国情怀的生动表现。个个争先,义无反顾,团结在抗战的旗帜下,“恨不抗日死”,这是令侵略者胆寒的精神力量,创造出抗战时期慷慨豪迈的雄壮篇章。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民族气节看似无形,实则有形,是面对外敌入侵时自然流露的人性情感,唯其自然,更为可贵。在抵抗侵略、生死存亡的刹那间,容不得更多对个人利益的考量,唯有爱国的情感,可以驱动个人舍生取义。1942年中国军队自甲午战争以来首次出国作战,远赴缅甸前线支援盟军。从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抗战,曾经多次参加抗战的戴安澜将军率队出征,在缅甸前线多次重创日军。中国军队以寡敌众的英勇作战,被英国媒体赞为“中国军队光荣簿中增一新页”。在率部突围时,戴安澜将军身负重伤,他在写给妻子的遗书中这样表示:为国战死,事极光荣。毛泽东为戴安澜牺牲亲赋挽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冀中抗日英雄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被日军逮捕,逼她向素来孝顺的儿子劝降,她义无反顾地说:“我生养的孩子是中国人,他是坚决抗日的八路军,一向不知道有投降两字。我宁死不能写信劝降。”最后她绝食以身殉国。马本斋得知后,写下了铿铿誓言: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千百万中国人正是在这样的精神力量鼓舞下,有着“中国不会亡”的坚定信念,和敌人展开不懈斗争。中国抗战十四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持续时间最长、付出牺牲巨大,虽“风雨如磐暗故园”,但“我以我血荐轩辕”,这就是中国人面对外敌入侵的气节气概。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面对强敌,中国人不畏强暴,誓与敌人血战到底而绝不退缩。淞沪会战中,谢晋元率部坚守四行仓库,掩护部队后撤,他写下誓词公之于众:“余一枪一弹,决与倭寇周旋到底”“全体壮士早已立下遗嘱,誓与四行最后阵地共存亡,但求死得有意义,但求死得其所。”毛泽东称赞谢晋元为“民族革命典型”。上海的英文报纸这样写道:“吾人目睹闸北华军之英勇抗战精神,与吾人脑海中永留深刻之印象,华军作战之奋勇空前未有,足永垂青史。”就像那首为四行孤军创作的壮歌《歌八百壮士》,唱出了四行壮士和全中国民众的心声:“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我们的行动伟烈,我们的气节豪壮……”
“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左权将军在太行山上领导八路军坚持苦战多年,以英雄主义的精神气概立誓:我们也决心与华北人民共艰苦共生死。左权将军有美好的爱情,有可爱的女儿,但他身负在前线领导抗战的重任,无法享受这些在和平年代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只能以舍弃小我而换得大我,以舍弃个人生活换得千千万万中国人独立自由的生活。1942年5月25日,左权将军在太行山抗击敌军的“扫荡”中壮烈牺牲,以身殉国。他在牺牲前三天给妻子的信中,仍然勉励两人“各自努力,力求进步”“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这样昂扬向上的精神气质,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从而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战争是物质和装备的较量,也是精神和意志的对抗。战争不是儿戏,死人的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面对强大的敌人,暂时的挫折与后退也是难免的。面对这样的困难,怎么办?畏敌如虎者早就自甘堕落、缴械投降,而坚定抵抗者则永不退缩、心怀必胜信念。毛泽东是这样总结的:“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事实正是如此。在东北零下几十度极端严寒的条件下,面对敌军的围攻射出最后一颗子弹的杨靖宇将军这样说:“一个忠实的共产党员,为民族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可动摇的,最后胜利的决心是坚定的。”
哪怕是在敌占区,在四面是敌的极其艰苦环境中,无数仁人志士仍然决不放弃,坚持到底,哪怕是牺牲也在所不惜。在上海沦陷区,中共地下党员茅丽瑛坚持领导难民救济、组织慈善活动、为抗战将士募捐解难,无论多么困难,面对日伪的威胁恐吓,她也决不动摇。她被日伪特务暗杀而倒下,留下的遗言是:“我是时刻准备着牺牲的,希望大家继续努力,加倍努力。”
《歌八百壮士》的作者桂涛声后来又写了一首传唱至今的抗战名歌《在太行山上》,经由《黄河大合唱》的作曲者冼星海谱曲,唱出了八路军坚持敌后抗战、一定要将侵略者赶出中国土地的必胜信念:“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正是有千百万这样的中国人,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投身抗战,“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争取民族的解放”,才夺取了最后的胜利。
共产党人是伟大抗战精神的塑造者和实践者。抗战是伟大的,也是艰苦的。唯其伟大,需要我们敢于斗争;唯其艰苦,需要我们善于斗争。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敢于斗争,就是迎难而上,决不屈服,通过斗争,获得胜利的成果;善于斗争,就是知己知彼,不急躁不冒进,长期坚持,直到胜利。在全民族抗战开始不久,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精辟地阐释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中国抗战为什么要打持久战,为什么能打持久战,如何打持久战。他强调:“我们将决不允许悲观主义或失败主义的情绪在中国滋长。我们将承认持久战的事实,为了最后的胜利而坚持不懈地、无所畏惧地创造条件。”
坚持持久战,发展持久战,以持久战克敌制胜,其中的关键在发动全面抗战、全民抗战。战争的伟力蕴含在群众之中,只有发动群众,使全国的老百姓都投身抗战、支持抗战,才能陷敌人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但是,全面抗战和全民抗战需要有坚强的领导,而国民党无法担当,只有中国共产党能以自身的政治引领、思想意志、精神作风、实干苦干,团结动员民众,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实现全民族抗战,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战斗在江南山岭间的新四军将领袁国平这样表示自己的抗战决心:“愿为我中华民族之生存、解放和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而英勇战斗。纵然捐躯疆场,死而无憾。”“国事如此,愿以最后一滴血贡献于国家民族。”根据地的百姓正是从共产党的行动中,体认到他们的抗战坚定性,相信他们可以带领自己赢得抗战的胜利,所以,也只有在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民众将“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可以说,共产党人是抗战的中流砥柱,也是伟大抗战精神最重要的塑造者和最坚定的践行者。
伟大抗战精神与强国复兴
百团大战期间的八路军机枪阵地。新华社发
历史可以观照现实,现实也可以反映历史。形成于抗战中的伟大抗战精神,不仅是那个时代的反映,也是代代不息的中国人爱国情怀的写照;不仅具有历史的特性,更具有时代的价值。
历史历久而弥新。我们今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伟大的抗战精神诞生于抗战时期,发扬于抗战时期,激励着抗战军民共赴国难、英勇奋斗、团结一致、救亡图存,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强大的精神基础。
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觉醒的里程碑。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觉醒,在20世纪历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推动了中国的不断进步。抗战时期,以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为核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积极昂扬的民族精神得到极大升华和锤炼,消极负面的情绪被清扫和克服,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有了极大的变化,从而为接下来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强大的精神基础。毛泽东这样总结抗战时期中国的变化:“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
伟大抗战精神有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其血脉一以贯之,照耀着我们的来路,也映照着我们接续前进的新征程。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伟大抗战精神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而其赓续传承至今,也仍然是我们聚力强国复兴伟业的精神源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善于创造,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人要有精神,民族和国家更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中华民族是不畏强暴、自立自强的伟大民族。当年,面对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的生死较量,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奋起反抗,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今天,人类又面临和平还是战争、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的抉择。中国人民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更需要发扬伟大抗战精神,团结一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致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激励我们的奋发勇进,坚守我们的使命担当,培育我们的精神力量,坚定我们的信仰信念,着力我们的团结凝聚,不怕鬼,不信邪,砥砺前行,攻坚克难,以抗战先辈为榜样楷模,筑起我们的精神长城,提升我们的民族自信,弘扬我们的爱国情怀,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
(光明网记者郝悦整理)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3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