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专家点评】
作者:季凌霄(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文化交融、思想与技术创新的重要场域。城市的活力,体现在其环境与日常生活具有的可感维度。一方面,城市公共空间越是能够调动多重感官,使居民积极感知周围环境、展开富有质感的生活,并进一步促发偶遇与交往,城市就越有活力;另一方面,城市的自然与建筑环境,以及其中繁复而有节奏的日常生活,编织着一系列生动而有层次的感觉景观。对于居民来说,城市由一幅幅熟悉的图景构成,如时常路过的街角、日夜流动的光影、穿流的交通工具与人群、长久守候于彼端的天际线等。城市亦是交响曲,所有活动与事件均发出声响,合奏在场所的背景音之中,这些感觉景观共同构成城市生活的细腻纹理。
感觉景观具有高度的地方特质,它让人意识到是生活在此处还是彼处。对于长期居住者来说,感觉景观意味着熟悉,进而滋生出其对地方的情感依附。于是,城市就不再是居住与工作的功能性场所,而是融入了独特体验、情感与记忆的氛围性的栖居空间。由于城市人口具有较高的流动性与异质性,如何通过感觉景观来建立城市的地方性与地方认同,成为重要的议题。
感觉景观的地方特质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历史。物质遗迹与留存下来的生活方式,持续参与感觉景观的塑造。在此过程中,城市的风格沉淀下来并进入公众的感知与想象之中。由此,我们能够在当下与历史之间建立通道,以便更好地定位我们的归属、理解城市生活的脉络,进而生发使生活变得更美好的心愿、智慧与行动。
历史是在多重感官维度上展开的,它虽被部分保存在物质遗迹与文化传统当中,却仍是易流失的。对于物质环境与生活方式更新速度较快的城市来说,更是如此。城市的感觉景观处于不断消逝与变易的过程中。此外,由于文字仍然是记录历史的主要媒介,它倾向于将多维感官的历史生活缩减为一维。尤其是气味、味道、声音等感觉景观,更易消散且难以用文字描述。
20世纪后期以降,历史学界便日益关注感官文化史的问题,尝试通过文字档案,重建特定时期、特定地理环境中日常生活的各种感官面向。而数字技术的发展则为进一步发掘多维感官的城市历史、保存“可感”的记忆开启新的可能性。
首先,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下,探索过去感觉景观的工作取得新进展。例如,2004年,德国声音考古学者在意大利利加里群岛(即荷马史诗中的塞壬之岛)进行实验。他们在岛上播送合成的或自然的声音,同时沿着传说中奥德修斯靠近塞壬群岛的路线进行声音录制,再借助计算机软件对录音进行波形分析。由于地质环境在近3000年里几乎未曾发生变化,该实验试图在现实中对史诗所描述的声音场景进行定位——塞壬的歌声很可能是自然的声音经过该地地形的放大而产生。在对感官材料进行解析方面,数字技术展示了远超人类机能的精细程度,我们借之得以触及过去感官世界中更幽微的部分。
其次,通过大量历史数据的汇集、梳理与呈现,数字技术能以更丰富、更灵动的视角向公众讲述关于城市的故事,并在过去与现在的感觉景观之间建立联系。例如,2025年花粉季,有自媒体以可视化方式,展示北京超百年树龄的圆柏大致分布于哪些地点及其数量。它向读者述说,大量飘散的花粉作为一种触觉景观,可能源自历史遗存的植被。在新的叙事视角之外,数字技术还提供更多元的表达手法,例如,将长时段内城市景观的变化以动态方式呈现,或是在数字地图上将不同的时层叠加,增加其中特定地“点”的历史信息量……这些手法将切实可感的当代城市生活置于历史的脉络中。
最后,数字技术将推动形成关于城市信息的开放数据库。例如,以城市历史影像作为主要发布内容的自媒体,往往成为私人地方记忆汇集的平台。公众留言述说上世纪其在某一地点的生活记忆:曾经的小吃店或路边摊、被当作滑梯的台阶、老动物园里难闻的气味……个体记忆往往与感官深度纠缠在一起。这些零散的私人记录虽然难以构成系统性的档案,但当它们汇聚在一起,却能为城市历史补充着生动的日常生活及感官体验方面的细节。
今天,我们能够更轻易地记录城市生活的影像与声音,并随时将之发布在社交媒体上,成为未来的档案。有趣的是,在“网红城市”不断涌现、城市“奇观化”的背景下,人们却越来越追求城市的“烟火气”。换言之,数字技术在将生活变得更“虚拟”的同时,亦催生了我们对多维感官的日常生活氛围的渴望。
(项目统筹:光明日报记者 方曲韵)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2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