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王金虎
“十四五”期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新制定法律36件,修改法律63件次;全国法院累计受理案件18974.5万件;各级检察机关共办理生态环境领域检察公益诉讼案件34.8万件;全国人民调解组织共调解纠纷7900多万件……9月12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政法委秘书长訚柏表示,“十四五”期间,法治中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历史性成就,为书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訚柏介绍,“十四五”期间,政法系统深入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开展涉企执法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国县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全面运行,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在以法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方面,訚柏表示,“十四五”期间,政法机关深入推进执法司法责任制改革,扎实开展执法司法专项检查,案件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不断健全和落实。公安部副部长杨维林介绍,“十四五”期间,公安机关全面落实刑事案件法制部门统一审核、统一出口制度,严把案件质量关。
在化解矛盾纠纷方面,司法行政机关切实发挥调解、仲裁、行政复议等不同解纷方式作用,全力做好多元化解工作。司法部副部长吴言军介绍,“十四五”期间,全国人民调解组织共调解纠纷7900多万件,调解成功率95%以上;全国仲裁机构累计办理仲裁案件227万件,总标的额4万多亿元;共办理行政复议案件204万件,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以高质量立法保障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期间,国家立法工作取得显著成就。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沈春耀介绍,近五年来,新制定法律36件,修改法律63件次,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35件,作出法律解释1件;截至目前,我国现行有效法律306件、行政法规和监察法规600余件、地方性法规14000多件;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与时俱进、完善发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沈春耀表示,我国现行有效的306件法律中,有123件明确以宪法为制定依据。在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方面,做到每一个立法环节都把好宪法关,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体现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
沈春耀表示,十四届全国人大以来,我们对报送备案的4100余件各类法规、司法解释、特别行政区本地法律等规范性文件开展主动审查,对公民、法人、组织提出的10600余件审查建议逐一研究并依法反馈。备案审查工作情况报告先后提出应予纠正改正的典型案例120余件次。
以有力司法服务进一步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贺小荣介绍,“十四五”期间,全国法院累计受理案件18974.5万件。依法严惩涉黑涉恶、电信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违法犯罪,一审审结刑事案件523.1万件。审结知识产权案件234万件,为创新、创造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一审审结涉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等民生案件2346.6万件,依法治理高额彩礼、知假买假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着力解决“执行难”问题,及时兑现当事人的胜诉权益。
“检察机关是宪法确定的法律监督机关,法律监督是检察机关的主责主业。”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介绍,从2021年1月到今年6月,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应当立案而没有立案的,共监督立案19.4万件;对确有错误的刑事、民事、行政裁判,依法提出抗诉和再审检察建议9.6万件;在刑罚执行监督方面,检察机关建立了“派驻+巡回+科技”的监督工作机制。对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不当的,提出纠正意见16.6万人次。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3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