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从抗战日记中感悟信仰之力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从抗战日记中感悟信仰之力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17 04: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文化走笔】

  作者:唐文昊,系贵州师范大学副教授

  抗战日记是抗战历史的鲜活印记。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中国军网推出“文物里的烽火岁月·抗战日记篇”,中国作家协会主办“山河迹忆——手稿里的抗战中国”,不少博物馆、纪念馆在抗战专题展中设置抗战日记单元,为我们重温抗战历史提供了不同视角。

  日记具有私密性、纪实性、日常性等典型特征。它是作者袒露心扉的“树洞”,其内容多涉及内心想法、情感波动、私人经历等,不以公开传播为目的。在烽火连天的年代,无数抗战将士、普通民众用笔记录下战争的残酷、战友的牺牲、人民的苦难以及对战争必胜的信念。这既是无数个体对抗战历史的“微观存档”,也是苦难中为国家、民族、人民发出的呐喊,这种双重属性让其既有历史厚度,更有情感力度。

  今天,打开这些抗战日记,我们得以透过纸页,如临抗战年代。看着那些“写给自己看的文字”,就如同与一位老友隔空促膝长谈,听他娓娓讲着过去的故事,一字一句中传递着信仰之力。

  读抗战日记,字里行间满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1931年9月19日沈阳沦陷当日,24岁的萧军在日记中写道:“晨5点,日军炮声撕裂沈阳城……街上行人如惊鸟,我攥紧怀里的《共产党宣言》,指甲几乎掐进掌心——这书里说的‘无产阶级失去的只是锁链’,此刻该怎样印证?”忧国忧民的火焰在胸腔里灼灼燃烧,年轻的作家怀着对民族危机的深切痛感,开始从革命理论中探寻救国路径。

  同样是青年爱国誓言,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联主席黄敬在游行前夜写下:“今日筹备抗日救亡宣传,愿以笔为剑,唤醒民众觉醒。”以笔锋代剑芒,黄敬在寒夜里发出救亡图存的誓言,让历史看见一代青年在祖国和人民需要时的觉醒与担当。

  读抗战日记,纸页折痕藏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乌斯浑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抗日名将周保中在日记中这样缅怀“八女投江”。1938年10月,东北乌斯浑河,八位平均年龄尚不足20岁的抗联女战士,在弹尽之际挽臂沉江。妇女团政治指导员冷云在日记里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宁肯死在祖国的河里,也不死在敌人的手里。”这句话没有高呼口号,只一句“宁肯”把信仰的“温度”写到滚烫。80余年后,我们在档案馆冷光灯下展读这些纸张发脆的日记,仍能感到指尖灼痛——故纸堆中的斑斑点点,都是青春与信仰相互点燃的火焰。

  “目的是招安收抚我,成为他们的走狗……的确我以在抗日救国军事业途中而为幸,赴任发挥着重大的领导作用,惹起敌人在军事上疯狂的进攻。而作为政治上而采取的一种手段,(日军)以各方法来诱引我……想起六十有余的老人受到威压而不停奔走,不免有莫大的震动。”这是1939年4月29日,著名抗日将领陈翰章写下的日记。寥寥数行字,渗透着对亲人的担忧以及对保家卫国的忠诚。1940年12月8日,由于叛徒出卖,陈翰章被日军所围,打光了最后一颗子弹。面对敌人劝降,他怒骂敌人,敌人用刺刀搅掉他舌头,他怒瞪敌人,敌人剜去了他的双眼,割下头颅,这位年仅27岁的名将壮烈牺牲。如今,在吉林敦化市寒葱岭山脚下,坐落着东北抗联寒葱岭密营文化展览馆。在这座展馆内,陈翰章的34篇日记静静地陈列着,讲述着这位名将的铁血生涯。

  读抗战日记,泛黄纸张浸染着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30号转至白村,在传达敌在清剿时之毒辣性、残酷性,真不免要使人心惊胆战。”“日寇撼山易,撼八路军难。”“小兵张嘎之父”徐光耀在抗战期间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他的日记详细记录了当时基层士兵战斗、工作、生活的真实状况,以及在思想、情感、心理上发生的深刻变化。纵然战争残酷,但是八路军坚不可摧。

  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将领、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开创者彭雪枫,因“追求知识如饥似渴,几乎见书必读,逢报必看”,而以“儒将”闻名天下,“上马能打仗,下马写文章”。他在日记中写下掷地有声的誓言:“豫皖苏是我们的家乡,那里有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妻室子女,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一定要把日本鬼子和敌伪军消灭掉,就是战死疆场也心甘情愿。”彭雪枫牺牲的时候,身上除了一支派克钢笔,就只剩下一本日记。这本日记就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如今封面破损、纸页泛黄,但已成为无数人追忆彭雪枫的念想,也藏着一个文武双全的将领未讲完的故事。

  读抗战日记,字迹“透印”彰显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一年抗战的经验证明,日寇日益走向崩溃死亡,中国日益向上胜利发展,能够取得最后胜利。”“从我参加革命的经验中,特别是这些年的斗争中,绝对相信:有了我们党正确的领导,不怕中华民族不解放、中国革命不胜利的。”《王恩茂日记》集中收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王恩茂的抗战日记,是其参加革命活动的集中反映和真实记录。

  抗战时期,生活条件艰苦,政治环境恶劣,无数将士在烽火硝烟中面临生死与信仰的双重考验。而在王恩茂的日记里,处处流露着对夺取抗战胜利、实现民族解放的坚定信心和矢志不渝的革命信念。

  这种信仰之力、必胜信念在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陈赓的日记中也得以彰显。1937年9月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正式改编为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9师。换帽时,陈赓的心情是复杂的,但他明白:“我们永远是党军,红军永远是红军,任他换个什么名义,戴上什么帽子,我们始终为了共产党的光荣而奋斗。现在虽然是民族革命阶段,但一切努力牺牲都是为了将来社会主义的胜利。”

  抗战日记作为个体生命的即时性书写,早已超越了单纯史料的范畴。这些文字诞生于炮火连天、生存悬于一线的极端情境,却忠实保存了精神世界的完整性与细腻度。它们记录了山河破碎的血泪,更铭刻了民族精魂的倔强与信仰的炽热。

  抗战胜利已经80年了,但那些抗战日记中所蕴含的信仰力量和青春热血,依然熠熠生辉,激励着当代青年在新的征程上奋勇前行。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7日 13版)

[ 责编:茹行止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