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走进昔日的抗日战场】
光明日报记者 李 晓 姚 昆 耿建扩 陈元秋
兴隆县山区风光 资料图片
1943年1月21日傍晚,阴云越积越厚,一场大雪眼看就要来了。
在河北兴隆县五指山达峪村,八路军冀东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突然接到情报:鬼子监测到我冀东军分区的电台方位,正纠集7000多兵力,朝达峪村扑来。
村里只有300多名八路军战士,正面突围,几无可能。李运昌命令:向后山转移。
枪声越来越近。天全黑了,雪下了起来,一阵紧似一阵。李运昌眉头紧锁:这样的天气下行军,若没有向导,很可能会迷路。
第八区区长王佐民建议,让交通员朱殿昆作向导,带部队突围。
队伍在雪中深一脚浅一脚跋涉,终于找到了朱家那简陋的窝铺。闻声,一个年轻妇女腆着大肚子从屋里迎了出来。
她是朱殿昆的妻子,叫张翠萍,出生在本地一个贫困的农家。因性格直爽、办事利落,又被乡亲们称为麻利嫂。
朱殿昆、张翠萍两口子,是抗日积极分子,八路军游击队和县、区工作人员常来她家吃饭落脚。
朱殿昆不在家。听了情况,麻利嫂自告奋勇,要亲自给八路军带路。
“这怎么行?你怀着孩子,大黑天,雪又下得这么急,翻山越岭,恐……恐……”尽管情况紧急,李运昌却不忍心让她冒这个险。
“咳,李司令,咱山里人身子骨硬实。你听这枪声,再晚就来不及了,快跟我走!”麻利嫂声音急切。
李司令仍不放心。
“别看我挺着大肚子,山里来山里去,误不了事。”话没说完,人已走到了院外。
风搅着雪花打在脸上,模糊了视线,麻利嫂拖着沉重的步子,走在队伍最前边。一会儿穿过一片密林,一会儿越过一道溪涧,一会儿又在山旮旯里的羊肠小道上摸索……
突然,一面陡立的悬崖直愣愣挡住了去路。这便是当地以险闻名的大石砬子,足足有十来丈高。崖壁上覆盖着一层厚冰。一位身强力壮的战士试着向上攀爬,连续几次都没有成功。
“大伙儿快解下绑腿,接在一起!”麻利嫂吩咐大家。她带大家来到大石砬子的东头。这里有一条砬缝儿,是朱殿昆夫妇走小路送情报时发现的密道。
“从这儿上去。我在最前头。”张翠萍指着砬缝儿说。
“大嫂,太危险!让我们上。”李运昌急忙阻止。
“放心吧,这地方我熟,知道踩哪儿。”麻利嫂语气坚定。
拗不过,李运昌只好让步。战士们在崖下搭起一道人墙,以防发生意外。
麻利嫂将绑腿系紧,一步步向上攀去。风卷着雪花在沟底横冲直撞,崖壁上枯树的断枝发出呜呜的怪啸。崖下,众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一寸一寸地向上挪动,终于,麻利嫂登上了崖顶。她把绑腿的一头系在一棵大树上,另一头抛下峭壁。战士们抓着绑腿一个接一个朝上攀去。
破晓前,队伍来到黑河谷底。敌人被远远甩在了身后。
众人这才松了一口气。精疲力竭的麻利嫂身体软软地倒了下去,脚下是河道的冰面。一阵剧痛从腹部传来,她冷汗涔涔,忍不住“哎哟”叫出了声——胎儿受到惊动,出现了早产的迹象。
“全体背朝里,面朝外,给大嫂挡风。”李运昌脱下身上的大衣铺在冰面上,战士们围成数圈人墙。
不大会儿,婴儿清亮的哭啼声在山谷间响起——一个新生命在战火与冰雪中诞生了。
李运昌赶忙用大衣包裹好婴儿。战士们制作了简易担架,抬着虚弱的麻利嫂向五凤楼根据地继续急进。
全员安全转移,李运昌和全体战士向麻利嫂敬了个军礼:“大嫂,为了救大家,你和孩子遭了这么大罪,我们忘不了你,人民忘不了你!”
八路军突围后,因为有汉奸告密,日伪军不断到五指山达峪村一带搜捕。为躲避搜查,麻利嫂一家东躲西藏。1945年,朱殿昆在送“鸡毛信”途中不幸落入敌手,惨遭杀害。
但麻利嫂没有倒下,筹措军粮、照顾伤员、运送弹药……直到抗战胜利。
解放后,麻利嫂从未向人说起那些光荣的过往。她像村里那些勤劳朴实的农村大嫂一样,过着平凡的日子。
1982年,病危之际,麻利嫂才向儿子朱海清透露了往事。
1988年4月,经过多方努力,80岁的李运昌司令终于在承德见到了麻利嫂的儿子——出生在冰面上的朱海清。
老将军问道:“这么些年,为什么不找我?”
朱海清回答:“我母亲临终的时候嘱咐我,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要去找李司令,不要给国家添麻烦。”
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潸然泪下。
…………
82年后的秋天,“走进昔日的抗日战场”采访组来到承德市兴隆县。
麻利嫂带着部队攀援的大石砬子,如今成为五指山林场的一部分。烽烟早已散去,秋日艳阳下,那山,那石,那一草一木都显得是那样宁静。
荒地沟麻利嫂的墓前,摆着簇簇鲜花。当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人们自发前来,缅怀这位深藏功名、坚毅如山的女英雄。
见记者奉上鲜花,旁边一位中年妇女轻声对我们说:“这位老嫂子是我们村上的。了不起,了不起!”
“您见过麻利嫂吗?”记者问。
“见过,小时候见过。她和村上的其他妇女一样一样啊,哪想到她竟是个抗日英雄!”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9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