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当个体表达遇上技术革命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当个体表达遇上技术革命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19 02: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专家点评】

  作者:张雪贤 李 诚(分别系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研究生部讲师、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

  近来,素人写作的蓬勃兴起生动印证了新时代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从外卖员王计兵《赶时间的人》诗集到矿工陈年喜《炸裂志》散文集,作为平民叙事的实践样本,素人写作正在重构中国式现代化转型中的文化生态。这一现象既是技术赋权与社会转型共振的产物,也是新大众文艺生态重构的核心力量,其发展轨迹为新时代文化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为观察新时代文化创新机制提供了独特视角,揭示出文艺生产格局变革的深层动力。

  素人写作兴起的底层逻辑,在于技术革命与个体表达的深度耦合。短视频平台日均数百万次劳动者原创作品播放量,素人写作平台日均新增数千篇用户投稿规模,均标志着表达门槛的消解与创作权力的下沉。城市化进程中的制度性身份悬置,推动创作焦点从“生存记录”转向“生命书写”。例如,清洁工王瑛的《清洁女工笔记》将扫帚轨迹转化为城市文明的微观观察,这些普通大众的文化心声无不体现着民间话语对文化主体性的重塑。劳动者的职业经验与审美表达深度融合,形成独特的意识流文本,突破传统“打工文学”的二元对立框架,展现出从“被观察者”到“文化共建者”的身份重构。

  伴随素人写作浪潮席卷而来的是文艺生产机制的根本性变革。据了解,多数网络平台已开通素人创作支持功能,专业与业余作者互动显著增强,形成“生产者即传播者”的网状生态。《劳动者的星辰》等作品通过碎片化的个体记忆构建微观史视角,传统“文学性”定义被经验真实性与群体代表性重新解构。这种“自下而上”的创作浪潮,推动了文化记忆书写从单一权威叙事向多元主体叙事的范式转型。

  然而,技术革命下的算法推荐,导致同质化问题突出。部分平台刻意强化“外卖诗人”等标签,导致创作主题窄化为职业苦难的重复展演;部分素人试图转型却遭遇市场冷遇的案例,折射出素人身份与文学创新的深层矛盾,暴露出新兴文化业态的共性挑战。

  破解素人写作发展悖论,需构建“引导—赋能—治理”协同体系,以结构性创新推动文艺生态重构。在制度革新层面,如清华大学“新工人写作工作坊”首创“场景切片—符号提炼—隐喻建构”三步法,将劳动者职业经验升华为存在主义叙事语法;中国作协“双轨制”评价体系通过社区投票机制,将群体共鸣度与传统文学性指标并置,推动评价权向社区让渡。在技术突围领域,蚂蚁链依托区块链技术实现“创作即确权”,存证效率提升90%,确权周期压缩至2小时。

  素人写作的勃兴,标志着叙事生态从技术赋权转向经验内构的范式迭代。从“接受—模仿”迈向“创造—引领”的跃迁,劳动者的文字正在书写一部属于新时代的鸿篇巨制。这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源头活水,唯有让每个普通人的故事都成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时代注脚,才能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需求,在算法洪流中守护文化创作的在地性与生命力,以新时代的文化图景构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发展新范式。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贾月洋、刘江伟、吴春燕 光明日报通讯员 何睿、王悠然)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9日 07版)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