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守好文化根脉 促进交流互鉴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守好文化根脉 促进交流互鉴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19 02: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郑炳林(兰州大学萃英学者一级教授、敦煌学研究所所长)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咽喉要道和多元文明荟萃交融的重要枢纽,历经千年塑造了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敦煌文化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的艺术与文献宝库,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更是中华文明连续性与包容性的生动彰显。它所蕴涵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不仅承载着辉煌的历史记忆,展示出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更为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促进中外文明对话互鉴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与深刻的启示。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敦煌文化的当代意义,首先在于其为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依据。规模宏大、技艺精湛的敦煌壁画,将多民族和平共处、多宗教繁荣共存的美好场景真实刻画。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敦煌文献,是丝绸之路上多宗教交流互动、多文化交融互鉴的日常书写。敦煌艺术与文献中蕴藏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精神追求,其跨越时空的魅力,正是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的重要基础。

  传承敦煌文化根脉,要求我们以实际行动推动敦煌学的新发展。一是扩大学术视野,强化引领作用,将敦煌汉简、吐鲁番文献等纳入敦煌学研究的领域,在更加宏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系统全面揭示敦煌文化的价值,将单一研究形态转换为复合型研究形态,弥补研究短板。二是在研究地域上既要东进西出、南北延伸,也要从时间上实现前后贯通,把敦煌汉简、黑水城文献、吐鲁番文献以及中原和古代西域文献作为敦煌学的研究内容。不仅要关注敦煌地区的研究,更要关注敦煌相邻地区的研究,特别是河西历史、西域历史和中原历史的研究,还要关注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历史研究。三是在学术研究上提倡学科交叉,通过跨越不同学科,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在问题解决中有机结合,为敦煌学高质量发展提供动能,力争使敦煌学研究取得全新的突破,产出一流的高质量的标志性研究成果。

  展现中华文明伟力,必须推动中国文化的世界表达,展现中国优秀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中华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从而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一是要将敦煌学研究放在丝绸之路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宏观历史背景中,进一步扩展内涵、拓宽领域,为共建“一带一路”做足历史文献储备、提供理论支撑,促进与相关国家的人民民心相通和文化交流互鉴。二是要加大国际交流合作。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性展陈活动和文化交流对话,展示我国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的成果,努力掌握敦煌学研究的话语权。要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等高技术手段,推动流散海外的敦煌遗书等文物的数字化回归,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要引导支持各国学者讲好敦煌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三是用多样互动的传播手段讲敦煌文化。面向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以讲代说”,用讲故事的方式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要运用海外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载体、话题等元素充分挖掘敦煌文化蕴藏的中国故事,让敦煌文化生活化、生动化、具体化,使海外受众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为展示人类文明发展新图景、追求人类文明新境界提供了动力引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迸发出了澎湃伟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支撑,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文化根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向世界展现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史。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9日 05版)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