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岳麓山上弦歌不绝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岳麓山上弦歌不绝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19 03: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书香一品】

  作者:王跃文,系湖南省作协原主席

  长沙乃三千年历史文化名城,南接衡岳,北枕洞庭,湘水为带,群洲棋布。更有西山岳麓,形若卧虎,拱护星城。山水洲城,山列其首,非独因其自然生态雄奇秀美,更因其承载数千年湖湘文化精魂。从禹王碑的洪荒天书到爱晚亭的枫火霞天,从岳麓书院的儒风浩荡到辛亥枪声的裂帛惊雷,书于岳麓书院讲堂檐前黄底蓝字的“实事求是”,更是湖湘文化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核,也是岳麓山千年文脉的生动体现。岳麓山早已超越了地理上的标志性意义,它更是一部以风雨、墨香与热血写就的山河史书,一幅湖湘文化的精神图腾。

  谢宗玉的《千年弦歌》堪称岳麓思想史、岳麓教育史、岳麓宗教文化史、岳麓文人评传、岳麓诗话、岳麓胜迹考之大集合,可看作一部岳麓文化典籍。这部书能写出来,不知作者要收集多少史料,读透多少文典,坐多久的冷板凳,磨薄多少双鞋底。读者万不可被这部书的思想深度与学术含量吓退,也万不要误以为这部书都是些板着面孔的冷漠文字。恰恰相反,它视野广阔,节奏自由:或追索求证,紧锣密鼓;或信马由缰,时缓时驰。其文字亦庄亦谐,灵性跳脱,自由自在。有时自问自思,锋芒尽露,直抵真相,如福尔摩斯探案;有时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又收束有力,将万流归宗。谢宗玉一如既往,将敏锐的思辨性、严谨的学术性与文学的诗性灵性浑然融合,读来甚有美感,甚有趣味。

  读《“江天暮雪”的打开方式》,你会击掌而叹:是哦,潇湘八景都在朦胧晨昏,要的就是这一点虚无缥缈的惆怅。读《杜甫:四时麓山疾采薇》,你会惊讶地发现,他从杜甫的一首长诗中,敏锐地推导出诗人晚年在长沙恬然的生活状态,让人觉得合情合理。他认为是麓山草木成全并拯救了诗人。当然,最能看出谢宗玉性情的是他在《罗典、欧阳厚均及曾国藩的师生情》一文中,对自己的乡党、曾任岳麓书院山长的欧阳厚均大书特书。他认为,曾国藩受老师欧阳厚均影响极深。而正是曾国藩所带领的湘军崛起,改变了潇湘大地由迁客诗文渲染的愁怨气质,人们看到了曙光,革命的风云由此铺天盖地。这个观点,也很是新颖。

  《千年弦歌》中非常厚重的一部分,在于谢宗玉对岳麓书院文化独到的研究与发现。书中,无论是梳理道法源脉,还是刻画人物风骨,无论是赏析岳麓山的诗词楹联,还是描绘岳麓山的建筑地标,皆述及与岳麓书院有关的人和事、岳麓书院丰厚的文化内涵。《名山大麓下的湖湘本色》一文,谢宗玉由岳麓系官员共有的“传道济世”“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情怀入手分析,认为人们由此抱团取暖、相互提振,使得自晚清起湖南人才骤然崛起,湖湘文化始为大观,湖湘人物的精神气质卓然而立。这是对岳麓书院精神和湖湘文化颇有意义的深度解读。正如谢宗玉自己所说:“岳麓山本就是一座八面来风、众声喧哗的山岗,在新的时代,必须有新视角、新思维、新观念,为游客提供新的精神能量,才能永葆青春,永葆魅力。”

  《千年弦歌》的文脉是铺湖湘河山为纸、蘸历史人文为墨的岳麓山自述。凭此山立此卷,并非仅仅为了追怀过往,更是邀约当代人共赴“文化寻根”之旅。我们看爱晚亭红叶燃天,看到的何止是风景?那是杜甫未写完的诗稿,那是晚清志士未竟的变法,那是千年文脉在今日的涌动。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9日 15版)

[ 责编:茹行止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