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刘 萍,系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春风起,梨花雨。秋风到,梨子香。
不久前,在河北科技大学铁扬美术馆参观铁扬先生的画展,一幅古树梨花迎风绽放的画,猝不及防地闯入我的视野。画面上遒劲有力的古梨树与蓝天白云、黄土芳草相映成趣,那朵朵梨花,竟没有一丝柔弱,倒如一支支银色的箭射向苍穹。这洁白的如云如雾的梨花,让我想起了滹沱河畔故乡的古梨园。
奔腾不息的滹沱河流过晋州,这里是“中国鸭梨之乡”,是“千秋金鉴”大唐名相魏征的故里,还有数不清的红色遗址,诞生了数不清的抗战英雄……
据史料记载,滹沱河在晋州境内曾数十次改道。古时的滹沱河难以驯服,曾在晋州境内泛滥成灾,但也为这里留下了沃野。晋州,有北方小江南之美誉。眼前的滹沱河,在晋州北部静静流淌,水光潋滟,沙鸥翔集,远处蒹葭苍苍,随风摇曳,一片岁月静好。
说起水,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为了掠夺井陉矿区的煤炭和冀中平原的棉花等物资,决定开掘石津运河(亦称石津渠),但直到战败也没有修成。后来在平津战役打响后,冀中人民创造性利用旧有的石津渠,为前线运输了大量物资。
从石家庄去晋州,石津渠沿着307国道一路奔腾。如今,它已经从人工运河变成人工灌溉渠,也从一条革命的水脉,逐渐演变成了一条碧波荡漾、水草丰美的生态水道。
再说起水,当年,晋州段滹沱河畔沿岸军民英勇抗战,演绎出许多感人的红色传奇。南田村至今流传着被吕正操将军誉为“冀中平原刘胡兰式的女英雄”杨岭梅烈士英勇就义的故事。
那是85年前,1940年4月,正是梨花飘香的时节。
在一处梨花小院里,南田村19岁的杨岭梅,已经是晋县(今晋州市)妇救会秘书了,她经常和妇救会的干部一起,组织村里的妇女同志为支援前线纺棉花、做军鞋。纺车吱吱呀呀,棉线细细长长……岭梅的思绪也被拉了出来:参加革命两年来,在她的影响下,哥哥杨大学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弟弟杨相保也参加了抗日宣传队,爹娘和家里人积极腾出房子,供八路军被服厂使用……村里建立了抗日组织,区小队的活动中心也隐蔽到杨岭梅家里,抗日干部常来家中开会……
杨岭梅想,要尽快到南田附近的村庄宣传党的政策,办识字班,开展支前工作……冀中人民抗日的局面越来越好了。此时,她忽然想起妇救会干部尹艺芝大姐教她唱的革命歌曲,旋律那么好听,歌词那么有力量!她便带头哼唱了起来:“小河的水向东流,赶上了战乱的年头,爸爸上战场保卫家乡,哥哥拿枪打东洋……”其他人也唱和着。朵朵梨花仿佛在她们头顶上欢快地起舞。
突然,洁白的梨花颤动了一下,花瓣撒落了一地。远处传来一阵枪声。岭梅迅速行动起来,镇定地把妇救会干部崔军同志藏好,叮嘱他不要出声。把重要文件藏好,岭梅便快步跑到院门前,想出门引开敌人。
此时,院门被几个日本鬼子踢开,闯了进来。梨树下,屋子里,没来得及隐匿的几台纺车便成了她家保护八路军、支援共产党抗日的“罪证”。凶残的敌人一把火烧了纺车和岭梅家的房子。岭梅全家连同全村男女老少一块儿被赶到村西口道沟北边的田野里。
田野上麦苗正在拔节生长,一片静默。一棵棵梨树手拉着手也沉默着,没有丝毫退缩与柔弱,根根枝丫抱在一起,像铜墙铁壁。
在汉奸的指认下,岭梅年仅17岁的弟弟杨相保被拉出来,面对淫威,英雄少年咬紧牙关,只字未说,他最后一眼望向姐姐,眼神坚定,慷慨就义。岭梅的心在滴血!但是,日寇的暴行没有吓倒抗日群众,大家依然一声不吭,怒目而视。
日寇宪兵队长平本和伪军又要往外拉人。此时,区委书记陈寿先凛然挺身而出,保护群众,痛斥敌人,英勇就义。日寇从凌晨三四点钟,一直折腾到第二天上午10点多,杀害抗日干部群众11人,抓捕33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田惨案”。
一位位抗日干部和群众被杀害,殷红的鲜血浸染着洁白的梨花,梨树在流泪,村庄在哭泣……
梨花变红了,岭梅的眼睛也红了。当日寇把屠刀再次砍向老百姓时,岭梅挺了挺柔弱的身体,高声喊道:“我就是共产党,我就是八路军,要杀要砍有我,不许杀害无辜百姓!”敌人见站出来一位年轻的姑娘,呼啦一下子围了过来。日寇让杨岭梅指认人群中的八路军,她蔑视地看着敌人说:“妄想!”见杨岭梅不从,敌人用刺刀刺她的脸,鲜血瞬间染红了她的衣服,染红了她脚下的梨花……她和村里的乡亲们还是咬着牙,像梨树一样沉默、沉默……
恼羞成怒的敌人放火烧了整个南田村,押着岭梅和一同被捕的干部群众回了县城。
美丽的少女被关进了大木笼,等待她的是无尽的折磨。然而,棍棒打得她血肉模糊,却打不断她的筋骨和脊梁;烙铁烫焦了她柔嫩的皮肤,却动摇不了她的信念……任凭敌人使尽种种酷刑,岭梅始终咬紧牙关,以生命守护着党的机密和同志们的安全。
1940年5月6日,凶残的敌人先把伤痕累累的杨岭梅拉到县城大集上游街,企图羞辱她。岭梅大义凛然、威武不屈,揭露日本侵略者犯下的罪行,高呼:“乡亲们,跟着共产党,打败日本狗强盗……”后来,日本鬼子用特制的大铁钉把杨岭梅钉在城墙上,残忍杀害……那一树树洁白的梨花,见证了一切,哭红了花蕊……
从那时起,晋州南田村的梨花似乎每一朵都透着血色。年轻的女英雄并没有走远,依稀看得见她青春的脸庞,听得见她坚定的呼喊——“跟着共产党打败日寇,解放全中国……”19岁,那柔弱如洁白的梨花一样的人儿呀,怎么会那么凛然?
当见到她的雕塑时,我懂了。眼神坚定的杨岭梅,心底早就点燃了信仰之火,那火苗温暖而热烈,引着后来更多年轻的灵魂,擎着火炬、迎着光,前仆后继,穿越黑夜奔向黎明。
在不远处的晋州李家庄,坐落着晋察冀野战军育英学校纪念馆等革命纪念地。这里是红色的沃土,每年从春天到秋日,一群群年轻人会从四面八方赶来,踏着洁白的梨花瓣、伴着清甜的梨子香,致敬那些为了人民幸福、民族解放而付出生命的英烈们。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梨花美得洁净、高洁,却经受得起历史的风雨,在生离死别之际,无怨无悔地飘洒入泥土,守护树根和大地母亲,一如那些爱国如家、爱民如子的仁人志士……
小城晋州也是多彩的,梨花白,鸭梨黄,在无边无际的古梨林深处是浓得化不开的碧绿,那茫茫华北平原上闪耀的是永不褪色的红色精神之光,还有那静静流淌的滹沱河水——清亮绵长……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哦,那凝结在故乡梨园的美丽乡愁,那铭刻于抗日烽火中的红色记忆,那升腾在田野村庄上的人间烟火,那挂在梨农大姐脸庞的喜悦与希冀……都融入当地的血脉,澎湃进历史长河,向着未来,奔腾不息……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9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