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人民需要这样的文艺家】游本昌:人生电影中,处处是豁达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人民需要这样的文艺家】游本昌:人生电影中,处处是豁达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21 01: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人民需要这样的文艺家】

  光明日报记者 李 苑

【人民需要这样的文艺家】游本昌:人生电影中,处处是豁达

游本昌   资料图片

  游本昌的艺术人生,就像是一部用热爱、坚守打磨的电影,每一帧画面都镌刻着文艺工作者的初心。2025年盛夏,中国国家话剧院入党宣誓仪式上,92岁的游本昌身姿挺拔,右拳高举过肩,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眼神同少年一般晶亮——至此,他这部异彩纷呈的“人生电影”,迎来了最高光的一帧。

  得知游本昌加入中国共产党,习近平总书记委托中央组织部负责同志向游本昌转达勉励和问候。习近平表示,你有一颗炙热的向党之心,令人感动。希望你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更多文艺工作者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记者见到游本昌,是在北京顺义一家康养中心里。听闻访客脚步声,他目光骤然清亮,皱纹倏然展开。谈至兴起时,他挥手大笑的模样,让人依稀看到摇着破扇、笑看尘世的济公;悲欣交集、宝相庄严的弘一法师;运筹帷幄、洞明练达的爷叔……

  但游本昌的“人生电影”中,未被摄入镜头的那些付出同样值得被铭记:跑龙套时对镜琢磨每一个表情的深夜,为设计哑剧形体动作苦练基本功的清晨,打着绷带坚持登台的执着……因为这样的打磨,才淬炼出他精湛的表演和精准的表达。

  1933年,游本昌出生于江苏泰州一个普通家庭里,父亲是小生意人,母亲操持家务,没人注意到,这个瘦弱的男孩早早就显露出表演天赋。二姐常带他去街角茶馆听戏,八仙桌旁,满是嗑瓜子、闲谈的喧嚣。但锣鼓一响,嘈杂就会骤然停下……但人群里最专注的还是游本昌,他绷直身子,舍不得眨眼地盯着舞台,手心的糖糕化了浑然不觉。

  散戏后,他踩着青石板路,背着手迈着方步,模仿舞台上的老生,故意压低嗓子哼唱戏词儿。

  时光流转至1956年,23岁的游本昌迎来人生“转场”。他以上海戏剧学院专业第一的成绩毕业,敲开中央实验话剧院(现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大门。可怀揣憧憬的他没料到,等待自己的是长达30年的“绿叶”生涯。

  游本昌的外形条件不算出众。“瘦,个子也不高,嘴还偏大,要归丑星类。”在后台,常有工作人员悄悄撇嘴议论他。游本昌不恼,反而给自己取了个外号“大料”:“别人是鱼是肉当主菜,我是配料中的‘大料’,看着不起眼,少了这一味还真不行。”

  在话剧《大雷雨》里,他饰演一个出场仅19秒、无一句台词的农奴——角色只有一句话描述,只需从舞台一侧走到另一侧。可他为此翻阅了包括俄国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原著《大雷雨》在内的19本相关书籍,琢磨农奴的生活境遇、粗布衣服的质感、草鞋的重量,连步伐都反复推敲:“农奴常年被压迫,走路微佝偻,脚步沉重却不敢停下。”

  演出那天,他低着头缓缓走过舞台,行至中央时忽然驻足抬头,眼里噙满泪水却强忍着不落下。演出后,导演紧握他的手:“你演活了这个农奴!”游本昌只是笑:“我在配角上下的功夫不能比主角少。”

  30年“佐料”终于熬出醇厚底蕴。1983年,游本昌决定创作并主演中国第一台哑剧。彼时,哑剧在国内仍是空白,“没台词谁会看”“卖不出去票”的质疑声四起,朋友劝他放弃。他却铁了心:“哑剧能跨越语言障碍,一定能让更多人看懂。”他拿出全部积蓄当经费,找场地、编剧本、做道具,事事亲力亲为。

  首演选在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那晚,狭小的舞台上,聚光灯下的他用丰富的肢体语言演活了《老人与鸟》中老者的蹒跚、《淋浴》里角色被开水烫到的跳脚。汗水浸湿衣衫,一晚上换了4件,累得说不出话,他却仍笑着反复鞠躬谢幕。当看到聋哑观众冲到后台,用手语表达“我们看懂了,太喜欢了”时,他红了眼眶:“做完这台哑剧,我此生无憾。”

  这份“拼命”的执着,让他在1984年与“济公”结缘。当时《济公》剧组筛选演员多日无果,导演张戈偶然看到哑剧《淋浴》,当即认定:“这演员形体表现力极强,济公就该是他!”

  游本昌试戏时即兴表演了他心中的济公:微佝偻着背,左手摇破扇,右手捏“酒葫芦”,走路一颠一颠,眼神狡黠又悲悯,嘴里念叨“鞋儿破,帽儿破”。那瞬间,济公仿佛从画里走出来,导演当即拍板:“就是你了!”

  52岁的游本昌,历经79个龙套角色,终于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主角。为找到“济公步态”,他每天在西湖边磨炼。一天下来,鞋底竟然松了,走路“踢踏”作响,他故意拖着松垮的鞋子,把步子迈得又颠又晃——经典“济公步态”就这样诞生了。他还在角色中融入了哑剧肢体、戏曲唱腔、喜剧幽默,让济公活灵活现。

  这部剧播出后,街头巷尾的孩子们都摇着破扇模仿,他一夜成名,还捧回了金鹰奖最佳男主角。面对铺天盖地的商业邀约,他却始终守着底线。在他心里,艺术永远比名利重:“热爱心中的艺术,而不是艺术中的自己。”

  在游本昌的人生电影里,处处皆是豁达。一次,他和女儿吃早点,付过钱后,老板又让他们付账。女儿正要起身理论,游本昌却笑着再次付钱。他解释说:“无妨,首先对方不是故意的,再则,我正在思考一个剧本,不想为这点小事受干扰。”这种“心大了,事就小了”的智慧,让这帧满是从容的处事画面留在了女儿心中。

  2011年,78岁的游本昌做了件惊人的大事:卖掉唯一住房,成立剧团排演话剧《弘一法师》。“李叔同从绚烂到平淡的人生,值得用艺术来彰显。”弘一法师李叔同是游本昌敬仰的人,他想通过话剧,把弘一法师的精神传递给更多人。可质疑声四起:“快80了,还折腾?”“赔了怎么办?”他却坦然:“钱就应该用来成就自己的梦想。”

  卖房款全部投入话剧,可第一年仅演了3场,亏损严重,质疑声再起。但游本昌没有放弃,剧本修改7稿,他还亲自去寺庙体验生活,吃斋打坐听佛经。为了深入角色,游本昌还不惜剃掉头发。家人朋友一致反对,担心光头形象日后影响接演其他作品,他却坚持己见:“戴头套骗得过观众,骗不过自己——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体验派要去找‘我就是’的感觉。”最终他剃掉头发,还被误传为出家。

  2015年3月,82岁的游本昌排练时摔倒,左手骨折。医生建议休养半年,但他术后25天就绑着绷带,把伤手藏进衣袖里登台。如今《弘一法师》已演出了百余场,观众总以最热烈的掌声,表达对他的认可。

  时光跨入2023年,90岁的游本昌依旧未停下脚步,在《繁花》里化身足智多谋的“爷叔”。

  片场镜头扫过,总能看到游本昌最早出现在排练区,剧本上画满密密麻麻的批注,近10小时的工作强度从不抱怨;为了让对手演员更快入戏,没有自己戏份时,他也留在现场搭戏;一场“阿宝举杯”的情感戏里,胡歌饰演的阿宝举起酒杯,游本昌的眼神从震惊到悲怆,再到闭眼整理情绪、抽离回忆——短短十几秒无台词表演,却满是复杂情绪。摄影机已停,他却仍未出戏,还止不住流泪。寂静片刻,片场响起热烈掌声。胡歌后来回忆:“游老师让我明白,真正的演员永远是敬畏角色的。”

  这份对艺术与信仰的执着,在他的晚年有了新落点——加入中国共产党。正是岁月沉淀后,他郑重的信仰抉择。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1日 01版)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