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论坛】
作者:张学勇(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
近日,财政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明确从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居民个人使用贷款经办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业务)中实际用于消费,且贷款经办机构可通过贷款发放账户等识别借款人相关消费交易信息的部分,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政策。方案的落地,将实质性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助力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促进经济加快向好发展。
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消费市场持续恢复,结构优化升级势头明显。随着金融服务深入渗透各类消费场景,金融产品更加贴近日常生活。作为连接政策、市场与家庭的重要纽带,金融应立足工具创新,发挥优化资源配置与引导消费结构升级的双重作用,为扩大消费总量与提升消费质量提供坚实支撑,让金融“活水”源源不断流向消费领域。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5.99万亿元,同比增长12.21%,上半年全国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比去年下降0.46个百分点,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持续下降。金融机构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创新优化信贷产品,主动对接财政贴息政策,将利率减负效应与自身产品设计创新结合,形成直达居民和小微主体的贷款工具。通过加大对符合条件的消费行业经营主体的贷款支持力度,破解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经营主体面临的“首贷难”“续贷断档”“融资贵”等问题。鼓励利用政府性融资担保增信措施,支持更多消费领域贷款投放。
消费金融机构作为消费金融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在扩内需战略中扮演关键角色。中国银行业协会相关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及贷款余额分别达1.38万亿元和1.3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58%和16.66%,业务规模实现稳步增长,成为助力提振消费的重要金融力量。但同时也应看到,部分消费金融公司面临注册资本金不足、利润下滑及不良贷款率上升等问题。推动资金渠道多元化,将对推动消费金融机构发展起到基础性作用,可通过鼓励符合条件的消费金融机构拓展多层次的融资渠道,提升消费信贷供给能力。此外,要支持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消费企业的股权投资,支持消费产业链上优质企业融资。
当前,我国服务消费发展空间相对较大,加大对服务消费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力度,有助于促进服务消费行业转型升级。例如,在文旅消费方面,可积极创新文旅项目投融资模式,推出文旅项目收益权质押贷款等特色产品,有效释放文旅消费潜力。在养老消费方面,进一步丰富商业养老保险、养老理财、养老信托等产品体系,支持医疗保健、旅游休闲、终身学习等消费升级需求,推动形成金融创新与服务消费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以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型消费作为金融支持的重心。随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新型消费需求日趋强劲,金融机构应探索适合新型消费特点的有效支持渠道。在数字消费领域,可推动“先享后付”“智能分期”等创新产品发展,通过数字化信息技术手段,将金融服务无缝嵌入直播电商、在线教育、数字文娱等场景,构建覆盖“云购物、云旅游、云娱乐”的数字化消费金融服务矩阵,以数字技术驱动消费新业态升级。在绿色消费方面,创新推出新能源汽车专项贷款、绿色装修贷款、碳中和信用卡等产品,通过利率优惠、绿色积分等激励机制引导消费者选择低碳环保的消费方式,拓宽绿色消费融资渠道,打造绿色金融、绿色消费、绿色发展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构建多层次政策协同体系,完善风险防控与消费者保护机制。建立健全消费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收集与分析体系,提高金融服务渗透率,构建开放共享的消费金融服务生态。其中,可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消费者在不同场景下的消费行为数据进行整合、挖掘,精准描绘消费者信用画像;通过云计算技术,为海量数据的存储与处理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持,确保信息分析高效与精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度学习和智能分析,自动识别潜在的风险点,为金融机构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未来,还应完善消费金融机构监管评级体系,将消费者权益保护纳入监管考核,推动金融机构建立内部风控和消费者保护长效机制,建立消费者教育和权益保护体系,防范过度借贷和欺诈行为,营造诚信、透明的消费金融环境。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4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