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德国教育界:数字化设备进校园宜分学段管理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德国教育界:数字化设备进校园宜分学段管理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24 04: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记者连线】

  光明日报记者 焦授松

  近日,丹麦、瑞典等北欧国家宣布禁止小学生在课堂上使用平板电脑等数字化设备,恢复纸质教科书,这一举措也引发了德国教育界对数字化设备进校园的激烈讨论和反思。

  丹麦、瑞典这两个北欧国家曾是欧洲数字化课堂的先驱,但如今教育去数字化却成为讨论的焦点。调查显示,早在2018年,就有80%的丹麦小学教师表示在课堂上会使用数字化设备进行教学;同时期,四分之一的瑞典小学生已经拥有个人电子设备。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数字化的教育举措未能带来预期的效果。例如,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的研究发现,在学习效果上,使用电子屏幕阅读文本的学生比使用纸质书籍的学生平均落后约两年,教学的数字化反而对学生获取知识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德国在教育数字化方面一直有所保留。德国教育部门虽然强调,数字化教学对于加强学生未来的数字媒体素质至关重要,但很多联邦州主张循序渐进的数字化改革。平板电脑、智能白板和手机应用程序等产品逐渐进入校园,并未完全取代纸质书本。

  近年来,为推动数字技术赋能教育发展,德国联邦政府加大力度支持各州中小学的数字化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为教师购置数字设备、对学校数字化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等。2019年时,德国中小学校配置的平板设备和智能手机还只够约三分之一的德国中小学生使用,而且不能确保在所有学校中都能使用。到了2023年,德国已建立面向中小学的数字化教育平台和数字化中心,旨在确保所有学校都能连接到高速互联网,所有教师都能使用合适的数字化设备来上课。据德国政府颁布的《2019—2024数字化协定》,截至2023年,德国政府已投入逾55亿欧元,建成国家级教育平台与16个数字化中心,部分小学还引入了由政府和企业联合研发的“智慧阅读”软件,以更为轻松的形式提升学生的数字阅读力。

  德国各联邦州在教育数字化议题上存在一个共识,即在数字化浪潮不可逆转的背景下,既要警惕校园数字化“突飞猛进”可能给学生带来的注意力分散和社交缺失,也反对完全禁止数字化设备使用。正如勃兰登堡州教育局的声明中所言,“暂停或者撤销校园数字化举措将无法反映年轻人生活的现实,也无视数字化发展在生活和职业各个领域中持续进行的事实”,至关重要的是学校要教会学生如何负责任地使用数字设备。

  德国同时坚持“教学优先、技术服务于教育”的原则。柏林、莱茵兰-普法尔茨、勃兰登堡等州的教育部门强调,数字化设备是教育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教学应始终优先于设备和技术,而不是本末倒置,数字化设备的使用必须能够提升教学能力,“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是毫无意义的。

  从具体做法上来看,德国各个联邦州坚持情境化、分学段管理。以不来梅州为例,当地所有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全面配备平板电脑,以满足学习需要。当地教育事务参议员强调,这些设备的使用取决于学校的教学策略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并非强制性,且应加强个性化和差异化教学。

  针对年龄较小的学生,北威州、巴伐利亚州、黑森州、萨克森州等联邦州以小学为重点,实施手机限制措施。北威州教育部长多萝西·费勒认为,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学校必须是一个特殊的、安全的空间,让他们能够专心学习和社交,不受其他因素干扰。巴伐利亚州完全禁止手机进入小学校园,黑森州甚至将手机禁令扩展到中学,将中小学称为“智能手机保护区”。萨克森州教育部长康拉德·克莱门斯也表示,手机会干扰日常的校园生活,不应该出现在小学里。

  德国学者英格丽德·福斯勒表示,数字化设备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放任式”的管理,低年级学生缺乏知识基础,网络搜索反而徒增认知负担,小学教育应回归正面教学、引导练习和小组合作。她认为,从“全面铺开”到“一纸禁令”的急转弯是短视的。福斯勒呼吁,与其彻底否定数字化,不如借鉴已被验证的实践经验,在纸笔与屏幕之间寻找更情境化、更有利于教育的平衡。

  (光明日报柏林9月23日电 光明日报驻柏林记者 焦授松)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4日 12版)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