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数字大脑”何以“聪明好用”——探寻我国算力产业高质量规模化发展之路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数字大脑”何以“聪明好用”——探寻我国算力产业高质量规模化发展之路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25 05: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经济界面】

  光明日报记者 刘坤

  在近期举办的2025中国算力大会上,通过人工智能(AI)视觉进行质检的“打工”机器人、与现场观众“热情”互动的“卖萌”机器狗,以及人工智能工厂沙盘模型等一大批展品集中亮相,吸引了众多观众围观。

  实际上,这些“黑科技”产品和创新应用,皆与算力息息相关。如今,算力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不可或缺的新型生产力,正驱动AI加速进化,催生各种新产品、新应用,使其深度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

  当前,我国算力产业发展现状如何?有哪些典型应用场景?未来发展态势如何?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数字大脑”何以“聪明好用”——探寻我国算力产业高质量规模化发展之路

广西上思县某农场应用植保无人机智能投放技术。新华社发

“数字大脑”何以“聪明好用”——探寻我国算力产业高质量规模化发展之路

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梅湾小学,孩子们在和人形机器人互动。雷中祥摄/光明图片

“数字大脑”何以“聪明好用”——探寻我国算力产业高质量规模化发展之路

工作人员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的某智算中心整理蓝光光盘。新华社发

“数字大脑”何以“聪明好用”——探寻我国算力产业高质量规模化发展之路

图为国家超级计算太原中心机组。新华社发

“数字大脑”何以“聪明好用”——探寻我国算力产业高质量规模化发展之路

人形机器人成为科技新风口。新华社发

“数字大脑”何以“聪明好用”——探寻我国算力产业高质量规模化发展之路

  基础底座不断夯实

  走进国家超级计算太原中心,“太行一号”主机的指示灯闪烁跳动,处理器、主板等一边“泡澡”,一边高速运转。

  “‘太行一号’采用全新一代全浸没相变液冷技术,将所有计算部件浸没于液态冷媒中,可实现高密度、全覆盖、无死角、高效恒温冷却。”国家超级计算太原中心主任赵崇山介绍,“太行一号”具有兼容性好、运转效率高、节能等特点,核心计算机房的电能利用效率降至1.04。

  “信息化离不开算力基础设施的支撑。比如,五台山等景区数字化改造、文物数字化保护等都需要大量的算力。”赵崇山告诉记者,目前,国家超级计算太原中心已经建设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工业仿真、生命科学、生态环境、地球科学六个先进计算平台来服务行业应用。

  算力,即计算能力,是集信息计算力、网络运载力、数据存储力于一体的新型生产力,主要通过算力基础设施向社会提供服务。通俗地说,算力就像强大的“数字大脑”,以算力基础设施为载体,对海量数据进行计算、存储和汇聚分发,保障各类复杂程序算法、应用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

  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遴选国家绿色数据中心,推动算力产业补链强链延链,持续降低中小企业用算门槛。我国算力供给水平不断提升,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芯片、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国产算力正从“可用”走向“好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熊继军表示,我国算力产业迈向高质量、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在用算力中心标准机架达1085万架,智能算力规模达788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干线400G端口数量大幅增加至14060个,存力总规模超过1680EB,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和水平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我国算力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加快构建,已初步形成枢纽节点、区域中心、本地边缘梯次化布局架构。

  近日,随着国家网安基地(武汉)算力中心、青岛“海之心”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长沙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七家算力中心接入,国家超算互联网连接的骨干节点型算力中心已突破30家,联合体成员数量突破200大关。

  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曹振南表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构建重心已由数字基础设施布局,转为建用并重、以用促建。国家超算互联网上线以来,通过高效的资源池管理和跨域算力调度,算力利用效率显著提升。

  应用场景更加丰富

  “无人机表演太震撼了,沉浸式文旅充满惊喜。”秋日的夜晚,山西大同古城里人山人海,5000架无人机以星空为幕,“绘出”云冈大佛、悬空寺、花木兰等图案,让现场游客瞬间“沸腾”。

  除了赋能数字文旅之外,“看不见”“摸不着”的算力还能预测天气、模拟台风路径、帮助科学家研发新药,在多个关键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算力赋能应用深化拓展。”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刘勇表示,山西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累计培育建设16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6个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0座国家智能化示范煤矿、289座智能化煤矿。

  “我们将充分发挥丰富的能源资源、坚实的产业基础、广阔的应用场景等比较优势,使之更好地转化为算力发展优势,推进算网、算电、算产融合创新发展,深度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打造面向京津冀、服务全国的算力产业高地,为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蓄势赋能。”刘勇说。

  而在贵州贵安新区超级计算中心,700多台服务器在机房内有序运转,为大模型训练、影视渲染、生物医药等提供算力服务。取材于中国神话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有超过40%的特效渲染在这里完成。

  记者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目前,算力正加速应用到互联网、政务、金融、工业、医疗、交通、能源、教育等行业,覆盖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金融交易等众多场景,算力赋能成效持续凸显,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数据显示,我国通过大赛累计征集的算力应用创新项目超过2.3万个,在工业、金融、医疗、能源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复制推广,助力传统产业“上云用数赋智”、新兴产业“向新向智向实”。

  “当前,算力已成为数字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中国移动副总经理李慧镝表示,人工智能不断取得突破式进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为云智算发展创造了更多新机遇。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魏亮认为,我国算力产业发展呈现算力结构优化与技术创新并进的局面。一方面,随着智算规模的显著提升,算力呈现“智算主导、多元协调发展”的特征。另一方面,算力技术创新推动算力水平提升,算力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我国算力产业的应用拓展提供有力支持。

  良好生态加快构建

  当前,我国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社会对算力的需求朝着更高标准、更复杂场景持续攀升。据相关预测,到2035年,人工智能对我国GDP的贡献将超过11万亿元,将带动十倍甚至百倍的算力需求增长。

  面对庞大的算力需求,均衡有序增加算力供给是关键,这就需要优化算力布局、强化技术协同创新、持续提升算网综合供给能力。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算力互联互通行动计划》,提出到2028年,基本实现全国公共算力标准化互联,逐步形成具备智能感知、实时发现、随需获取的算力互联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各方积极开展算力互联路径探索,地方政府推动算力调度平台建设,基础电信运营商提出算力网络和算力并网方案,推进算力互联互通已形成产业发展共识。这将促进算力资源使用效率和服务水平提升,使算力像水、电一样便捷使用。

  “未来,要持续深化一体化算力网建设,夯实‘算存运’底座,强化算力资源统筹协同与动态优化能力,加速推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魏亮说,要依托开放数据中心等产业平台,打通产业壁垒,催生融合创新,共筑繁荣可持续的算力新生态。

  熊继军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强与相关部门协同,持续加强多元泛在、智能敏捷、安全可靠、绿色低碳的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算力资源使用效率。推动完善算力布局政策体系,优化布局算力基础设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入开展算力强基“揭榜”行动,聚焦计算、存储、网络等重点方向,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推广。

  “要深化算力赋能行业应用,构建算力产业良好生态。”熊继军说,面向教育、医疗、能源等重点行业,开展算力赋能专项行动。推动“智算生态圈”建设,推广一批标志性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拓展开放合作广度,以高水平开放促进算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5日 1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