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健·真言】
作者:徐钰(北京积水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对不少人来说,秋天意味着鼻塞、流涕、打喷嚏的“苦难季”。数据显示,我国每10个人里,就有1-2人中招花粉过敏。
这篇“防过敏服务指南”,从了解免疫系统到如何科学防治,带你用知识武装自己,淡定度过这个“敏感”的秋天。
免疫系统为何“草木皆兵”
花粉过敏看似是鼻子和眼睛的问题,实则是免疫系统的“防卫过当”。要理解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把身体比作一座城堡,免疫系统是守城的军队,而花粉则是误入城堡的无害游客。
当花粉第一次进入鼻腔时,免疫系统会将其标记为“可疑入侵者”,并启动防御机制,产生专门对抗花粉的抗体(主要是IgE)。这些抗体就像警报器,会附着在肥大细胞表面,时刻监视花粉的动向。这个阶段人体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医学上称为“致敏期”。
当花粉再次入侵时,就会触发剧烈的免疫反应:IgE抗体识别出花粉后,会命令肥大细胞释放大量化学物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组胺。组胺就像信号弹,会让血管扩张、黏膜水肿,导致鼻子发痒、流鼻涕;刺激鼻腔神经引发打喷嚏;作用于眼睛则造成结膜充血、流泪发痒。这就是为什么过敏发作时,鼻子、眼睛、皮肤会同时出现症状。
严重情况下,花粉颗粒还可能进入下呼吸道,引发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导致哮喘发作,出现胸闷、气短、咳嗽等症状。研究发现,长期反复的过敏反应会损伤呼吸道黏膜,使气道敏感性增加,从过敏性鼻炎发展为哮喘的风险高达30%。
值得注意的是,过敏体质具有遗传倾向。如果父母中有一人过敏,孩子过敏的概率约为30%;若父母均有过敏史,孩子患病概率可升至50%。但遗传并非唯一因素,环境污染、生活方式改变等也会影响过敏的发生。
治疗策略应从缓解症状到长期控制
面对花粉过敏,科学治疗需要分层应对,既要快速缓解急性期症状,也要通过长期管理降低复发频率。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应急处理三类。
抗组胺药是应对花粉过敏的“一线武器”,能有效阻断组胺的作用。新一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相比传统药物,嗜睡副作用明显减少,一天只需服用一次就能持续控制症状。需要提醒的是,这类药物应在过敏症状出现前1~2周开始服用,能更有效地预防发作。
鼻用糖皮质激素喷剂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主力军”。它能直接作用于鼻腔黏膜,减轻炎症反应,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使用时需注意正确方法:头部稍前倾,将喷头对准鼻腔外侧壁(避免直接喷向鼻中隔),每天1~2次,坚持使用2周以上才能发挥最佳效果。很多人担心激素的副作用,其实鼻用激素剂量仅为口服制剂的1/100,只要规范使用,安全性较高。
对于合并哮喘的患者,还需要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和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制剂。在花粉浓度高峰期,提前使用这些药物能有效预防哮喘发作。需要注意,当出现严重哮喘症状时,应立即使用急救吸入器,并及时就医。
免疫治疗堪称过敏治疗的“治本之法”,通过逐渐增加患者对花粉的接触剂量,让免疫系统脱敏。这种疗法通常需要3~5年,分为皮下注射和舌下含服两种方式。研究显示,完成规范免疫治疗后,80%的患者症状可明显改善,甚至达到长期缓解。但免疫治疗并非人人适合,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过敏原检测确认致敏原后才能进行。
中医中药在花粉过敏治疗中也有独特优势。苍耳子、辛夷等中药具有通窍抗过敏的作用,可在中医师指导下配伍使用。针灸、穴位贴敷等疗法能调节免疫功能,对减轻症状有一定帮助。但中医治疗需辨证施治,不可盲目使用偏方。
在生活中也要做好防护
药物治疗固然重要,但若能在生活中做好防护,就能大幅减少过敏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针对秋季花粉的特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生活习惯:
花粉浓度监测是防护的第一步。每天通过气象App或当地疾控中心发布的花粉浓度预报,了解当天花粉数量。通常雨后花粉浓度会暂时降低,是过敏人群户外活动的最佳时机。
外出时的“装备”也很关键。除了佩戴口罩、护目镜等,尽量穿长袖衣物,避免皮肤直接暴露。
室内环境管理同样重要。花粉季应关闭门窗,使用空气净化器(选择HEPA滤网)过滤空气中的花粉颗粒。空调滤网需每周清洗一次,防止花粉残留。避免在室内摆放可能产生花粉的植物,如菊花、秋海棠等。
日常清洁习惯需要调整。每周用吸尘器清洁地面2~3次,避免用扫帚扫地(会扬起花粉)。被褥、窗帘应每周用60℃以上热水清洗,杀死可能附着的花粉。
饮食调理对缓解过敏也有帮助。研究发现,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猕猴桃)能减轻炎症反应;Omega-3脂肪酸(如深海鱼、核桃)可调节免疫功能;而辛辣食物、酒精可能加重过敏症状,应尽量避免食用。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7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