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连续报道·来函热议】
作者:刘伟浠(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自光明日报开设《学术争鸣》专版以来,我一直密切关注,不同观点的讨论让人读来颇有获益。国家文物局发布调查研究成果后,我更感振奋,对这次争鸣感慨良多。
首先感慨争鸣营造的平等学术氛围,体现的务实研究态度。光明日报对所有作者一视同仁,明确提出来稿“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哪怕观点迥异,均十分欢迎”,作者不论身份、资质和年龄,都可以有发表言论的渠道。可以说,正是因为光明日报搭建了平等、规范的学术交流平台,我作为一名高校“青椒”,才得以参与“现象级大辩论”,为此深感荣幸。
其次是通过争鸣,体会到要以多维立体的研究视角去看待问题。此次争鸣中,历史、地理、书法、古文字等不同学科,聚焦一方刻石,多个学科共同研究,覆盖范围之广,影响力度之深,前所未见。这也启迪我们,学术研究不能局囿于单一视角,而应该不断拓宽视野,打开格局。
再次,我觉得目前相关研究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国家文物局公布鉴定报告之后,这方秦刻石的争辩虽告一段落,但并不意味着这就是终点。学术无止境,研究不停步。青海扎陵湖畔这方刻石是一项重大考古发现,是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刻石记录秦王朝寻药的活动范围,反映了秦代中原与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刻石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具有深远影响。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关于这方刻石的学术研究成果,学术界可利用各类材料研究刻石,同时利用刻石佐证其他问题。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7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