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基层社会治理的“考”与“答”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基层社会治理的“考”与“答”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27 04: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资政场】

  作者:郁建兴(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吴结兵(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在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提出了著名的“赶考”命题,以此告诫即将执政全国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务实的作风。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德清县下访时强调,“下访接待群众是考验领导干部能力和水平的大考场,来访群众是考官,信访案件是考题,群众满意是答案”。这一“三考一答”的重要论述,突出强调了领导干部在面对群众诉求时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明确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以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

  “三考一答”重要论述表明,依法解决好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既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纽带,也是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为推动信访工作现代化、实现高效能社会治理提供了重要的行动指南。

  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三考一答”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深植于群众路线的治理哲学。它要求干部必须放下身段、走近群众,变“被动接访”为“主动下访”,把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作为锤炼党性、提升能力、转变作风的根本途径。

  近年来,各地不断推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走向深化和常态化。浙江省构建了“省级领导带头下访、市级领导定期接访、县级领导值守接访、乡镇领导随时接访、村社干部上门走访”的五级大接访工作体系,实现了解民忧、纾民困的全覆盖。北京市通过大数据赋能实现“未诉先办”,显著提升了治理的预见性和精准度。福建省各级党政领导坚持每月15日和每周一在信访接待场所“开门接访”,做到应接尽接、应解尽解。陕西省坚持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化常态化,结合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专项工作,及时就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2024年,全国申诉求决类初次信访事项按期办结率、一次性化解率分别为95.5%、94.2%;今年1月至2月,分别提高至99.8%、97.2%。这些数据背后,是治理理念转变、体系优化和能力提升的综合显现。

  以信访治理实践为切入点和重要抓手,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从局部突破走向系统整合,实现了从信访治理到全面治理的深刻转型,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重构、机制重组、多元协同、技术赋能、德治支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在优化运行机制方面,创新网格化管理体系,各地普遍构建了“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四级治理架构。在深化多元主体协同方面,引导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推动治理模式从“定点管控”向“动态共治”跨越式发展。在技术赋能方面,涌现出城市大脑、“一网统管”等创新实践,以集约化、一体化平台打通数据壁垒、借助算法模型和数字孪生技术赋能风险预判和动态研判。在厚植德治根基方面,一些地区通过文化礼堂、举办家风文化节“以德促治”,深度激活社会治理的传统文化资源,多维度发力构建高效能基层治理新格局。

  构筑权责明晰的治理网络

  从信访工作现代化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展现了我国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历史性转变。

  在治理体系上,实现了从依赖非制度化、分散化的运作方式,向以制度重构为基础、系统协同为路径的整体性治理的根本转变,通过重塑制度体系夯实组织根基,构筑层级分明、权责明晰的治理网络,培育出更具韧性、更可持续且植根于制度体系的内生治理力量。在治理能力上,实现了从依靠群众自治或领导包办,向同步强化干部队伍专业能力与担当精神转变,通过制度化设计、系统性培养,推动干部队伍治理能力从“点状突破”到“整体跃升”。

  在治理方式上,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的能动性转变,通过“接诉即办、未诉先办、不诉自办”将治理端口前移,实现基层社会治理“抓前端、治未病”。

  在治理模式上,实现了从“三治融合”向“五治协同”的系统性转变,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础上,注入政治引领力与智治支撑力,通过政治定方向、智治提效能、法治划边界、德治润人心、自治激活力,实现社会治理模式的整体性跃迁,构建起基层社会治理的完整生态系统。

  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和坚定

  回顾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关键在于始终保持着“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始终不忘“答卷”的使命与担当。

  “考试”仍在继续,当前我国社会领域的风险和挑战因素有所增多,治理难度不断加大。应善于从推进社会治理中总结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规律,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特点把工作做细做实。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基层社会治理要进一步全面落实党的领导,健全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持续提升干部队伍专业化治理能力与水平,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力量参与,强化基层数据集成和人工智能应用,实现从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的系统转型。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高效能社会治理的本质,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根本尊重,是对群众诉求的有效回应,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在新的“赶考”路上,唯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持“赶考”心态、发扬“答卷”精神,才能不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7日 0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